关于强国战略视野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嬗变(3)
2015-06-11 02:01
导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努力追赶以美国为首的 强国和高等强国。三十年来,尤其是后十年,我国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美国形成了相当强劲的追赶:199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努力追赶以美国为首的强国和高等强国。三十年来,尤其是后十年,我国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美国形成了相当强劲的追赶:1998—2007的10年间,我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以年均8.08%的速度快速增长;而每万人中大学生数这一指标我国占美国的比重增长更是高达年均20.71%。此外,通过SPSS分析,中国GDP增长与中国每万人中大学生数增长的Pea~on相关系数为0.944,明显高于美国的0.663;而在吸引留学生方面,近年来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比重稳定在3%;中国的留学生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2o02—2007年的短短五年间,“热”、“中国热”吸引的外国留学生成倍增长,留学生数从只占美国的6.40%快速增长到占美国的11.41%;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派出的海外留学生的规模始终位居世界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留学生输出数位居世界第一。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速与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一致,且略快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最近的10年,我国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发展均保持了对美国的高速追赶,我国高等教育外延式与内涵式混合发展的初步成效已经显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追赶欧美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上,下一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任务则是进行新一轮深化内涵式发展,即在基本维持现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形成对以美国为首的高等教育强国在更深层面上的追,赶——这不仅是院校和学者层面的观点,更将体现出我国国家层面的意志。
(二)按照定位的不同,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多层面和各有侧重的
中国大学排名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离不开各类型、各层次高等教育的大提高、大繁荣,这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又一重要特征。韩映雄(2003)曾在其博士论文中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构建原则至少包涵“多元、发展”两大要素,而构建工作的前提是对我国高校进行标准化分类,并明确界定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标准。潘黎、刘元芳、霍尔斯特·赫磊(2008)对德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历程中高等教育机构分层分类的特征和经验进行了,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稳定而多层的高等教育系统和理性而充分的
就业机制是建设和繁荣各级高等教育的关键和前提。周远清(2009)在2009年2月11日“全国优质民办高校建设研讨会”上强调:在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下,各级各类教育和教育实施机构都应具有特定的质量和特色;而…高教强国工程’应该是做强整体高等教育的工程,要做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工程”…。
强国战略视角下的多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观认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强”主要表现在:有一大批师资和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具有显著吸引力的高水平大学;有一批办学特色鲜明、质量多元而又富有创新活力的地方院校;还有一批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应用服务的应用型本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武书连关于高校分类划分方法,与之对应三个层面的质量观分别为:
第一,我国高水平大学(研究型大学和大部分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质量观内核在于“引领”。在2009年杭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大会上,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指出:高等教育强国必然要求我们的一流大学具有引领社会的职能,这种职能具有创新性和主动性;这种主动创新的“引领”职能是我国吸引一流学者和一流留学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我国,高水平大学一般都具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按照分类标准,我国的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和部分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即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属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范畴。这些高校的办学质量除了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外,还应具备“引领”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特殊职能。衡量我国的高水平大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些大学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的程度。
第二,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部分教学型大学的质量观内核在于“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求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部分教学型大学应当具有为知识、科技、经济、文化“全面创新”而奋斗的教育质量,“创新”是这些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特征。在知识和科技的传承的基础之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求这些高校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努力推动知识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服务社会渠道创新,形成“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创新为主”的办学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