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国战略视野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嬗变(4)
2015-06-11 02:01
导读:第三,我国教学型本专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观内涵在于“服务”。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我国还有占高等院校总数一半左右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
第三,我国教学型本专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观内涵在于“服务”。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我国还有占高等院校总数一半左右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应用型大专院校。这些院校是我国培养二、三产业一线工人和服务者的主阵地,这些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地方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节奏。由于发展定位和办学目的的不同,对于这些院校的质量要求和衡量标准不能套用高水平大学和地方重点大学的标准——不能要求它们完全去引领社会、创新知识和文化;这些高校创建的目的在于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高等需求服务。因此,立足本地区,培养一线操作技能熟练、适应性强的行业人才,是衡量我国应用型本专科和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三)主动创新型质量已经成为建设强国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质量可以按照其创新和水平的程度,划分为符合型质量、主动创新型质量两种。符合型质量是建立在科学关于客观标准产品的思想和边际效用关于产品适于消费者的使用偏好理论基础上的,指高等教育是否能够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主客观需求。主动创新型质量是建立在全面评价型质量观和KANO模型理论基础上的,指高等教育通过主动创新创造出“魅力质量”、引领社会需求,从而获得超额质量收益。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主动地引领和创新而不是被动适应和配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高校去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更高水平的创新型质量。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求高校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主动型质量。这种质量是一种具有自主创新和充满内部吸引力的“魅力质量”。
(四)系统地看待质量与规模、结构、成本、效益的关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前,我者看待高等教育质量大多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观点,没有在质量与结构、成本、效益的整体视野下考察质量变化。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体现在高等教育运作过程的方方面面,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投入、教育产出、教育氛围等各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之间耦合性的增强。在这样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质量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孤立地关注质量系统一个方面,而应当在科学考察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校成本、规模、效益、结构的互动关系,系统全面地看待高等教育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伟大的
系统工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工程的核心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年“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之后,规模早已不再是关注的首要价值,质量与成本,结构与效益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进一步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如何在保障质量提升的同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控制质量成本支出、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内外部效益最大化,是从现在开始到将来的很长阶段内将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认为: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学术的自由;竞争的意识;服务的精神。他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表示了赞同和钦佩,他建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应被放大到高等教育结构、师资、投入、交流、办学效益的系统视野下进行综合保障和全面提升。
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漫长征途中,高等教育质量观由学者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由被动符合型质量观转变为主动创新型,由独立而多元的质量观演进到系统而多层的质量观,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