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加强语文教学基本训练 还语文教育本来面

2015-06-13 01:2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析加强语文教学基本训练 还语文教育本来面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语文素养;训练;语文课程改

  关键词:语文素养;训练;语文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素养。在此意叉上可以说“语文素养”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抓住了语习的规律——重在“平时的修习培养”,重在“后天的教养效果”。

    新世纪第一轮基础语文课程改革实施多年,参与这次改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撰者,或是一线语文教师,大都把当初的热情沉淀为现在的理智,能够全面而理性地审视这次改革。《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行是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果之一。它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确立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特别提出“语文素养”的新概念。

    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素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语文素养”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规律—重在“平时的修习培养”,重在“后天的教养效果”。

    然而,有人却把“训练”误解为重复地练习,甚至误解为追求应试教育而搞“题海战术”,近年来“否定训练”的呼声四起。2004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袁瘩老师说:“以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文字训练,但新课改中对此不提了,老师们不明白还要不要训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发出了如此的疑问;“语文教学究竟还要不要‘训练’?‘训练’难道果真与人文精神水火不容,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吗?连特级教师都产生了困惑,一般教师更不用说了。比困惑更严重的是误解,即“语文课不应该要训练”。从不少报刊发表的一些文章就可以看到这种趋向;认为“以训练为下线,似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吻合,因为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不是从‘训练’而得”。

    面对重重误区,我们要紧的不是回避“训练”,更不能人云亦云地否定“训练’,,而是要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大无畏的勇气还“训练”以本来面目,在语文教学中切切实实地落实真正的“训练”。

  1为训练正名

    “训练”不等同于“做练习题”。“训练”不是指单纯地、简单重复地“做练习题”或“题海战术”,对此,周正逆先生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将训练的含义狭隘化。感悟要训练,欣赏也要训练。而那些一味做题的所谓的训练并不是训练的真正含义。“训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练”的含义本身是很丰富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开口动手就是练,凡属于运用语言的地方全都是练”,“做练习题”其实只是“练”中的含义之一。忽视教师“训”的“练”,将变成盲目的“放羊式”的“练”。

    “训练”论释。

    “训练”的界定。“训练”是指“训”和“练”这一对动态矛盾相互依托、激活地落实语文教学原则、调遣语文教学方法的策略。

    “训”和“练”的操作主体。叶圣陶先生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对叶老的这番话,天津师范大学高恒利教授做了如下解释:“讲究方法,当然需要教佩的指点和传授,还要学生的积极自主的练习。只有学生的‘练’,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或只有教师的‘训’,而缺少学生的‘练’,都不能称之为‘训练’”。

    “训”和“练”的操作含义。这里的“含义”是指可操作性很强的具有语文教学特质的策略性“含义”。

    训:引导—激发兴趣,引起动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和“真实兴趣”,并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讲解—凭借具有教示作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示;启发—点要害、拎重点难点、暗示关键;点拨—拨开疑难之迷雾,挑亮思维之火光;评价—肯定、表扬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规范—通过直接纠正或者诱导学生纠正使之正确。总称“六训”。

    练;思考—提高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思”是贯穿听、说、读、写系列活动并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内驱力”);倾听—调整听的态度,学会微笑,学会点头,做到“当你在倾听一个人的意见的时候,你要让他觉得此时此刻,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提高听的能力,如辨音、审义、分主次、理语脉、抓分歧点等能力;会说—学会自信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发音、控场以及表情辅助等的能力;会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运用认读、速读、精读、略读、参读、诵读、忆读等的能力;会写—提高写字(姿势、技能、习惯)、记笔记的能力,乐于书面表达,提高写文章(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成文、修改润色)的能力。

    归根结底一句话,“学生开口动手就是练,凡属于运用语言的地方全都是练。”

  2训练与工具性、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人文性”简释。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是硬币的正面和背面的关系,即“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训练与工具性的关系。简单地说,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扎实、活泼、有序、得法的“训练”使之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早有论述: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语文这个工具跟其它工具有相同的一面,从而决定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即着眼于掌握字、词、句、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允许离开训练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它跟其他工具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又决定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允许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上一篇: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