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1科研不端行为的客观原因
(1)科研双轨制影响。目前我国的科研,仍处于计划与经济双轨制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在科研管理中引人了部分模拟市场的做法,如科研项目招标制度,科研项目评审制度,改革了科研拨款制度,引人了竞争机制;另一方面,与计划经济配套的科研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项目审批部门仍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由于科研评价的非市场性和科研活动的非营利性本质,还未适应市场机制的科学界在为生存而博的目标下,不得不跑项目,把创收放在第一位,为管理上的不端行为留下市场。高校受大学评价的社会影响,也把科研产出质和量作为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报项目、跑项目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市场化的项目管理机制,非科学化的学术氛围和非市场化的项目评审制度,两者的矛盾造成了科研人员的行为导向偏差。只要能得到项目,出成果、发论文、鉴定等都可以想办法操作,有些科研项目负责人不搞研究,成了包工头,得到项目找人研究,自己主攻外交。这种学术团队必然滋生科学不端行为。
(2)高等市场化发展的影响。大学市场化趋势使得各大学对竞争态势日趋敏感,一年一度的大学排行榜和大学评价的排名,不由得各大学不重视。为大学声誉而博弈,各高校都把在排名中对得分产生影响的SCI,EI,CSCD,CSSCI等源,国家级基金、得奖等作为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内容,为声誉而努力的学校引发为名声而努力的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要出成果,不然职称也评不上。因此,没有原创成果的能力,只能东拼西凑出文章,产出科研不端行为的概率必然增大。与此同时,大学也把竞争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规定博士生、硕士生必须发表规定范围的规定篇数文章才能。与教师相比,学生的竞争压力更大,而道德责任则相对少一些,只要能发表出去,毕业后就没人管了。因此产生科研不端行为的概率也因此增大。
(3)科研评价的滞后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由于对科研成果质的评价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各管理部门都以量的评价作为科研评价的指标,如发表论文数量,承担科研项目数量等。这为统计源内的期刊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许多杂志增加页码,改刊期,以适应市场需求。一个人一年发表多篇文章,有时还是多个不同项目相关的文章,精力、能力、深度可想而知,为完成任务、结题,抄袭现象出现也就不足为怪。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来我抄他。在信息量不断增长的今天,查禁抄袭的成本太高,抄袭者从理性人的角度考虑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4)社会道德的恶化。近十几年来,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已经打破,但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观念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违背道德的行为处处可见,如假冒伪劣,行贿受贿。高校也不可能是一片净土,尤其是政府官员的设租行为和腐败行为,对高校影响较大。学术界不但未能抵制住此种恶风,反倒有被其腐蚀之忧。有些学者通过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而寻租,官员则利用学者谋利益。这种官学结合的方式在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中也得到体现,有些国企领导和政府官员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把手中的权力以项目方式与导师交易,落得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受益,社会利益受损的结果。
2.2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科学工作者人品、高尚的科学道德是科学家之魂。近年来,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上,以政治课代替人文修养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也透着政治色彩,由于官场贪污腐化丑闻不时曝光,使这种教育模式显得苍白。科研人员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修养培养缺失,实用主义盛行。在科研活动中,以实用作为评价标准,功利主义价值观成为新一代科研人员较为普遍的价值观,严重削弱了科学道德的作用。当占相当比例的科研人员持这种观念时,附合就成为一种占优战略,因此,不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盛行也就不足为怪,尤其是当看到科研行为不端者未受处罚,反倒得利时,坚持科学道德的人既然没有能力惩罚科研不端行为,其中部分人开始效仿这类行为,另一部分人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洁身自好,根本无力与其抗争。当不端行为在科研界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时,科学共同体也就失去了制约的力量,加之部分占据高位的知名科研人员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存在部分科研不端行为,在马太效应很强的科学领域,有些投机取巧的小人物用各种利益诱惑知名人士,获取租金,因而也助长了科研行为不端。
在科学界,少部分主观上钻规范空子的人的科研不端行为腐蚀了科学共同体的核心部分,而核心部分不自觉的不端行为产生科学评价的不公正,因而诱使更多的科研人员的不端行为,形成不端行为的正反馈机制。
3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制度和做法。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3.1规范评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