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元神”与“识神”既统一,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即当“识神”亢进(过度兴奋)时“元神”的功能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如果我们总是思想负担过重或脑力劳动过度(识神亢进),将会导致机体自我调节机能下降和阴阳失衡。讲“思伤脾”,故由此而引起的身体不适常以胃口不好、体质下降,甚至出现脾胃不和和失眠等病症为主要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精神)压力过重而引起某种程度气机紊乱和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是造成上述不健康症状(现象)的主要根源。因而无论是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阳性比率高等现象,还是要解决“思想不能集中、失眠、易忘事、反应迟钝、心情烦燥、容易烦恼和激动、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头晕、易疲劳,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行动迟缓、散漫及体质不佳”等问题(症状),缓解消除症状现象是“标”;调节“识神亢进”—缓解脑力疲劳和精神(心理)压力,提高“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平衡“阴阳”和促使“人体气机,,及“大脑兴奋抑制功能(规律)”的有序化才是“本”。
针对以上“标”、“本”问题,体育和传统养生(锻炼)不仅有足够丰富多彩的“灵丹妙(方法手段)”,而且也应是大学生的最佳选择。
二、方法策略的试点与探讨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其一,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人群庞大、个体阳性因子多项性等特点,选择什么渠道对于解决问题相对更理想。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具有对身心健康同时产生促进作用的特点,健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体育课程的结构形式主要有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和理论课、实践课及课外活动等的相辅相成,因而更有利于“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锻炼与调节)”内容、计划等的系统安排与实施。可以认为,体育课程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二,具体的内容、计划及其可操作性和效果等方面的实践研究。
该项研究主要采取样本试点的形式,并以“动(包括实践教育)”“静(包括理论教育)”结合,“治病求本”为基本方针;以体育学、心、运动和传统养生学等理论为,以课内教学、练习与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以分析(“辨证”)、信息反馈、运动锻炼和传统养生法的身心调节(“施治”)相铺相成,以身心健康整体观“对症下药(锻炼与调节)”和方法手段系统性为基本特点。
1.由于本次研究是以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为中心;以传统养生“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锻炼与调节)”的方针原则为基础,故试点班冠名“健康养生专项课”班。我们的实践体会是试点班中“心理问题阳性”同学的比率最好控制在50%}60%左右,其他非阳性的同学在体适能和运动技能方面与“心理问题阳性”的同学也不能相差太大,否则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会使同学之间由于“差距”太大而逐步分化,影响教学效果;
2.试点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实践课和课外活动三个部分组成,是“整体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锻炼与调节)”方法手段的主要“载体”,强调调查分析与信息反馈相结合。实践课程中主要抓住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相应的锻炼与调节(“对症下药”),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①调心(神)与疏通经络相结合。以教学一套传统养生健身呼吸操和一套自我按摩操—“眼部保健法”、“强肾健腰法”、“宽胸气法”、“健脾和胃法”和“安神醒脑法”为主,进行锻炼。
这套传统养生呼吸操和自我按摩保健操,主要是根据脑力劳动者和大学生的健身需要所编制的,不仅突出体现了“动、静”结合和“三调”即“调神(心)”、“调息”、“调形”的锻炼特点,能够良好地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治本”)和缓解或消除身体不良症状(“治标”)的目的,而且还能起到促使学生身心放松,调节“识神”与“元神”的和谐以及提高对大脑的供氧量(“治本”)等作用。
②针对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反应迟钝等问题,相应采取了一些有助于提高集中注意力、反应速度和灵敏素质等的锻炼(体育游戏与素质练习)手段。
③针对提不起兴趣,不合群,行动迟缓、散漫等,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应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兴奋度较高、培养群体协作意识较强的体育游戏和集体项目类的教学比赛等活动。
课外活动的要求是,除“课”以外每周再参加课外锻炼2次以上【课的结束部分均要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锻炼计划)”,同时让学生理解其目的意义】;呼吸操和自我按摩,不必固定练习时间和规定次数,主要要求学生能将其贯穿到每天的生活中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学习)疲劳和睡觉前的一种放松调节手段,同时起到培养锻炼习惯的作用。
实践表明,以上干预措施(计划内容)的安排既可满足大学生健康教育需要,也能起到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和“标”、“本”兼治的作用。而且,体育运动(锻炼)的本身亦是大学生调节情志、宣泄和消除心理郁积等的好方法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