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健词:互联网 高校 网络道德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高校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化解网络所附带的不利因素,开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天地,使高校德育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校里,大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然而网络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也是一个平台,良好的道德秩序是维护网络世界的正常有序运转以及网民利益的重要保障。网络道德和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实质是一致的,也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内容,但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人和事。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及时适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为改革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互联网的超容量信息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已经将全球200多个和地区通过光缆联结在一起。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 1亿条,2000年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科技、体育、影视、、卫生等,而且网络信息每分钟都在更新。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时事和风土人情,做到足不出户尽闻天下大事。德育工作者只要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就能找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
2、互联网传递快捷的特点提高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或收发email等方式方便地解决,彻底地扭转以往德育工作效率的低下。许多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与信息,如奖学金评审、就业信息发布、教学信息的变更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迅速传递和解决。网络也使得德育研究效率大为提升,大规模、群体性的研究变得可能,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方便的形式,如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问卷只须公布在网上,学生上网填写即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加强了高校德育的影响力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自由浏览和发表言论。这种虚拟性,使得学生不必顾及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所有因面对面交谈带来的不利因素,随心所欲地谈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意见,这些都是他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和内心世界的展示。而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种虚拟性特征,以其他身份进人网络的交流场所如BBS,聊天室等,针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到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思想,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交互式的交流,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的满堂灌德育教育模式,学生们也可以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充分地参与德育教育过程之中,彻底地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双向交流困难的局面,德育教育过程更加。而且,网络图文并茂,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4.互联网最大限度地使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
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在这方面尽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一为一面,网络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使得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通过网络及时地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随时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状况,便于双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参与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合力。
5.网络有助于突显大学生作为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
在网络天空中,每个网民无论是与他人在线交谈,或者独自进行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他们都处在交互主体的界面之中。网络技术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消灭了权威,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的交往。它强调的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大学生作为网民,其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这种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一方面,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参与讨论,自由访问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这可以使他们通过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交往是匿名的,外在他律因素非常微弱,大学生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网络中这种自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的不利因素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许多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广播、、报纸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经过层层把关,其内容中的不当因素大为削减。但是在网络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和观点扑面而来,接受能力强、猎奇心重的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其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污染,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第二,过度地沉迷网络容易使大学生的出现异常。许多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许多网友在网上聊得海阔天空,却并不了解谈话对象的真实情况,许多人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外显的都是经过刻意处理的信息和精心包装的形象,这种角色的迷失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而终日与电脑为伍,缺乏有感情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时代本应是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的交流,逐渐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欺诈等心理,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