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探讨(2)

2015-08-14 01:12
导读: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卿向的主要对策 1.用科学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和先进的占领高校德育的主阵地 青年学生是祖国和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思

    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卿向的主要对策

    1.用科学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和先进的占领高校德育的主阵地

    青年学生是祖国和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放松了对青年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容易被迷惑、被侵蚀、被“西化”。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出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使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因此,我们要把大学生学习互联网的热情引导到建立和先进的思想、正确的理论上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积极、先进的知识和信息送上网络,加强网上宣传力度,主动占领网上宣传阵地,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使那些网上噪音、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中无。

    2.采用和政策手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秩序的维护仅靠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还远远不够,还应加强网络立法,严格制度。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青少年不被有害信息侵犯。近几年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这些有关网络管理办法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网络行为监控机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及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急需加强。学校应密切注意大学生的网络和行为,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及防范意识教育。

    3.把网络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健康、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注重弘扬深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科技大赛、个人网站及主页制作大赛、应用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创建大学生专门网站,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如“时事参考”、“心理咨询”、“热线服务”、“文化娱乐”、“学子论坛”、“焦点人物”、“学生社团”、“青年创业”等等,把网络建成传播真理、传播知识、传播文明的坚强阵地,建成引导学生对、对人生进行理性思维的重要场所。同时开展经常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校友以及海外归来的专家、教授,上网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构筑起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状态下,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就会自我放纵而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只有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提高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并对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网络“虚拟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上,自觉扩大个人的生活领域,广交良师益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社会及参观、专业、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各种文体活动等,防止对网络世界的过分依赖。

      5.努力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的新型政工队伍

    网络德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中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作为网络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网络技能,尽快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具备信息处理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同时,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不断适应网络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开辟德育的新途径和新渠道,积极寻找德育的新载体,推动德育工作深人、有效、持久地开展。

    6.通过人文科学、自然辩证法等课程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现在高校中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人文科学类的课程,如《大学语文》、《科学思想史》、《自然辩证法》等。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这些课程也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

    7.通过技术手段净化网络

    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运用网络学科学、学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形成有效地网络信息“防火墙”。比如,采用语法和语义分析技术,对诸如“法轮功”和一些具有淫秽、色情含义的信息加以屏蔽;运用图像理解和分析技术,对宣传暴力和含有色情的图片限制其下载等等。

    总之,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密切联系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状况,及时、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努力拓展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上一篇: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