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高等学校 虚拟性 网络
论文摘要:当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充分认清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是高等学校思想工作的当务之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里程碑。当今的互联网己经触及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对他们严生看日益保刻的影响。
一、互联网—挡不住的诱惑
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 —35岁的人占88.4%,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由此可见,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之所以迅速赢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其固有的特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契合。首先,互联网信息的高速性、即时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其次,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第三,网络的自由性迎合了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政府,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和才华的新舞台,使他们强烈追求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得以充分体现。第四,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网络为大学生创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的需要,又克服了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第五,上网的时尚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作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更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新的事物和信息的杰出载体,一个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丰富、快捷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致使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了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称之社会化。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促进其成熟。心研究表明,如果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由于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再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甚至患上了“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DA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之中,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中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表明,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大都不适应环境,他们往往学习兴趣不浓、人际关系受挫、情绪内敛、情感压抑、思维受阻、性情孤僻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逃避,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川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严重弱化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2.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第一,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了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大学生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再加之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淡薄,很容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等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现实世界中很少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制造或传播病毒、偷看他人邮件、浏览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一些有违道德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第二,网络价值观念模糊。某高校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 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3%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 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有22. 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 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 2%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 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第三,人格冲突明显。有调查显示,35. 6%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他们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上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中自我迷失
网络既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们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因此,在学生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网络的自我”。这三个“我”的含义有时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学生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网络一方面为性格不同的各类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外向或更加内向。性格的错位,可能会导致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同时会使大学生出现严重的自我迷失,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4.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致使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喜欢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的学风,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了浮躁的性格。例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做作业或撰时,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种剿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同时,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挤占了大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大量时间,对他们的学业有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大学生网上操作技术娴熟,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素质下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