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2015-08-12 01:0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析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几对重要关系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网络时代给人们的生活、


    摘要:网络时代给人们的生活、活动方式和行为规范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大下,校园网络工作面临不少挑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探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处理好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关系、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与治理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关系

  网络道德建设是当代大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校园网络以现代信息为媒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大学生为主体,连接着整个社会,构成思想、知识和信息的“宽带”领域。这个领域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建设,要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关系

  网络道德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性、稳定性、连续性较强。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希望“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观念与思想的融合,将“慎独”、“克己”等作为行为准则;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在很多方面都打上“敬天法祖重社稷”的烙印;在道德价值的尺度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强调“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指此意。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它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虚拟的空间里充满多样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互动性教育,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推动了师生的多向交流,双方的主动性都得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充满自由的教育,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消除了“社会藩篱”,显示出“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社会道德也敞开胸怀,面向世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又是充满时效性的活动,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和解答大学生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大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将其作为教育内容的素材,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这种情况下,网络道德又体现出真实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现实和虚拟差距很大,但是二者不无关系。有人曾经这样描述:“传统总是对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报以嘲笑,以为是痴人说梦。虚拟正是变痴人说梦为正常的方式,把痴人说梦中的虚幻梦境变为真实。”

  基于这种情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既不能脱离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又不能无视现代网络行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然而,从道德发展的继承性看,校园网络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承袭传统的道德内容和形式,把现实社会道德建设简单移植到互联网上显然是行不通的,网络道德建设应当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道德标准和新的建设模式,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虽与现实道德存在着不同的规律,但两种道德表现必然相互影响、相互映照。因此,网络道德建设仍然离不开传统的道德教育,它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进行校园网络道德教育,要注入新的内容,必须用占领高校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构建和谐的网络,构筑和谐网络行为,构造现代网络文明。

  二、网上与网下的关系

  网络空间里,交往方式由单向度向交互性转变,向非中心化转变,人们在网上漫游世界,“进入”各个领域,完全摆脱了网下的现实束缚。不少人认为,数字的透明性、网络的性、信息的流动性,造成了网络文化的“不设防”状态,这是现代技术背景下网络中的大问题。与此相伴的是网络规范缺失、网络信息污染严重、网络文化生态恶化等,它一方面不断消解权威,另一方面又伺机追求主流文化的地位,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强烈张力和价值标准的矛盾。网络空间里,“文化病毒”的快速带来的文化扩张、文化入侵和文化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一些网民头脑里充满了“以自我为中心”、“以方便为准则”、“以快捷为目标”等不良网络意识,全然不顾别人的感觉;一些网民在网上散布黄色流毒、传播黑色信息、制造暴力文化,全然不顾社会后果;一些网民秉持“我的地盘我做主”、“虚拟空间我最大”等模式,一意孤行,全然不顾应有的道德规范;一些网民出于形形色色的动机,打起网络文化和言论自由的旗帜,实际上对人权的危害极大。一段时间以来,整个互联网似乎是一个毫无规范的空间,丑闻、口水、通缉、人肉搜索等充斥其中,“陈易卖身”引发的信任危机,“恶搞行动”暴露的攻击本性,“长沙刁民”反映的群体嫉妒,“流氓外教”折射的自卑心理,“人肉搜索”带来的权利论争等,都表现出网络文化的窥视和扩大化、联想和类型化、意淫和泛性化、冲动和幼稚化、善变和妖魔化的特点,也凸显出网络空间里个人思想的多样性和个人行为的无序性。

上一篇:试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