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促进网络规范认同,珍视创新
在互联网上,一种全球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络伦理的六点说明;我国也于2001年12月,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概括起来,主要有无害互惠、知情同意、平等兼容、严于律己等规范要求。当然,要使网络主体真正认同它,还要通过义情沟通、行为趋同、体验整合,进行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将外在于主体的网络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
网络大学生的道德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旧规则,二是建构新规则。当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时,势必要改变原有的道德规则;当网络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境、新关系时,无法用已有的道德规范去解释,就必须建构新规则。但是,网络规则、网络道德体系应该依照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来加以建构。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一代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的同时,要对他们适当地引导以促进积极的道德创新,避免消极的道德创新,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两种道德体系的整合。
(三)积极建立优秀网站,开发德育软件
网络消除了传统传播形式中的“把关人”,只要找到网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信息。而这些信息与学校信息相比可能是同质同度、同质异度、异质异度的,学校难以对此进行调控;加之网上90%都是英文信息,非的很难成为网上的主流文化。但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中国人应有自己Internet精神”。因此,应该尽快兴建一些有特色的大学生网站来扩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阵地,让中国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开一片天地、树一面旗帜。这使大学生不仅有自己喜爱的、符合身心健康要求的网站可上,而且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资料,接受生动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大学生网站真正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一个精品。现在,许多学校校园网的建立,既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可能流人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掉;又可以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消极信息进行平衡,抵御负面影响。
开发出寓教于乐的德育软件,使网上德育有现实可操作的运行载体,才能使德育抢占网上阵地真正成为可能。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德育主页,设置世界观、人生观探讨、案例分析和健康咨询等栏目;将有关教育内容做成定时显示网页,放在校园网的出口端,在学生进人互联网时给以警告,引导学生洁身自好;设立国内外聚焦、校园快报、业余党校、班级空间、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就业、园地、书海飘香、科技制作、学生交友、学习园地、在线教师、网上求助等主流板块;在网上设立谈心室、讨论区开办刊物、举办网上征文,也可把有关规章制度、经验等信息输人网络。
(四)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倡导社会活动
网络社会给人们提供了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但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就很可能放纵“本我”欲念,偏离道德规则。特别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和熏陶。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养成大学生自律,使其明确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到自己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自己自己,通过反省发现自己的恶习,并在实践中躬行践履道德规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达到道德自律阶段,在网络信息前做到“慎独”,真正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人。
实践活动是实施德育的主要环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转变观念、与大学生多接触多交往、理解他们、做他们的朋友。针对某些大学生沉溺网络、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大学生分清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投人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提出,后化出现的对个性的强调同时要求有“集体生活感”来补充。为此,我们要组织大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只有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领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认识,充分发挥个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与人与社会交往中自觉转化其思想矛盾,做到知行合一,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教会顺从”的教育。教师无论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在道德的教化上都充当着“权威”的角色。学生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权威的训化。在崇尚个性、标榜多元的网络社会中,传统的压制式、灌输式的教育观念显然已不适合,关键要发展大学生对是非、正负、美丑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以适应变幻莫测的网络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从“教会顺从”的训导者变为“教会选择”的指导者。教师应既是教育者,又具有非主体性的特点;既不强行说服,又积极提供选择和引导。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没有上级和下级的层级性,是平等的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师会使自己更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达到那种“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网络社会中没有既定的道德原则,所以当大学生面对纷繁庞杂的网络信息、多元的价值观时,由于他们的辨析能力、认识水平还不高,极易在道德观念的取舍上产生迷惘。但我们不能就此剥夺大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把他们放在一个平等地位上来对待,指导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唯有学会道德选择,大学生才能在鱼龙混杂的网络道德情境中避免迷惘。
总之,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德育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否则,德育工作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就会滞后。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使大学生在浩如烟海、精芜并存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芳、去伪存真,克服种种困惑与失落,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抵诱能力,从而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