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2)

2015-09-08 01:13
导读:(三)网际交往中主体视他人为客体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下人与人的关系时曾经指出,“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

    (三)网际交往中主体视他人为客体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下人与人的关系时曾经指出,“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这两种情况在两个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其实,在人际交往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一个真正理解自身作为主体的意义的人,同时也应该理解他人作为主体的意义。作为主体的人,他本身应当是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用康德的话来说,我们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仅用来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就被看作一个‘你’,而不仅仅是一个‘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主体,而不仅仅是客体。

    在网络空间中,每一个交往者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即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而是具有交互式主体际关系的交往者,主体在实施世界普遍交往时,就将自己置于全球性交往网络之中,置于一个网络关系之中。这一网络就是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研究网络的学者曼努尔·卡斯泰尔斯认为,网络可以当作一种重组全球关系的范式。在网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是主体,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主客体统一的人。

    网络作为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的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达到了现实社会交往中达不到的领域,然而由于网络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符号性等因素,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网际交往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道德情感冷漠,造成交往异化;网络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网络人际交往的欺诈和欺骗等不良道德行为;网络人际交往中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语言垃圾投放和言语侵权)等等。网络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道德问题也是网际交往的赠予与索取、信任与怀疑、互助与争斗、游离与沉溺等悖逆性特征的反映。网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普遍道德问题归根结蒂源于人际交往中交往主体视他人为客体而不是主体。如果交往双方都视彼此不仅为客体也是主体,那么交往实践活动就会顺利发展,而不是处于异化的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重塑

    网络技术创造的“赛博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加速了大学生网络主体在自我、信息客体、交互主体面前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而要避免道德主体性的失落,重塑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还要从网络道德和自我道德修养来着手。

    (一)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树立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大学生是网络主体—网络信息提供者、者、接受者;网络使用、服务和的主人;网络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即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评价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体现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既有利用网络和接受网络带来的利益的权利,也有维护和管理网络的义务;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实践的主体,相互之间互为主体,相互之间要遵守交往规范和商谈。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产生主体意识,也才能产生责任和义务意识。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其次,开展大学生网络人道主义教育。马克思人道主义肯定人是最高价值,肯定人是目的;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宗旨。从人的主体性来看,人是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来确证和实现人的最高价值。人既然是最高价值,便不应该成为他物的手段,而应该以自身为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务于、归属于人自身。是否有益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评价其他事物的价值尺度。网络是人们发挥其主体性而发明的成果,人在网络面前和网络空间中永远是主体而不是相反,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相反,网络的存在和发展要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路径。人与网络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了开展大学生网络人道主义教育旨在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相对于网络的主体地位以及人是网络空间的最高目的。

    最后,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原则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是基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和网络实践活动的特点而制定的约束和规范人们网络活动的规则。网络的发展决定着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国内外一些组织、机构已经制定出了很多详细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网络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收效。比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就是一种网络道德规范。其具体内容是:(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4)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5)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6)你不应使用、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你不应未经许可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网络道德原则就是人们网络道德生活应该遵循的标准。公正、宽容、正义、不伤害等等网络道德原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总之,网络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作为教育者,就要充分认识道德规范和原则的重要性,并且经常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原则教育。

    (二)全面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网络的自由、自主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弘扬有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求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培养。

    中国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们指出了有益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和自省就是两个值得人们借鉴和采用的方法。《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诚意》言日:“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君子必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就是要求个人在不为他人、社会所监督的独处的情况下能够严格按照道德规范行事。自省是所倡导的修养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并进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学识水平。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曾子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认为,“反求诸己”、“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慎独和自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非常重要。一方面,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差异需要协调;另一方面,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所导致的多元自我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如果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不能相互协调,主体不能顺利实现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的角色转换,则可能导致道德主体人格的分裂,从而给网络和他人带来恶的后果。所以在网络生活中,慎独和自省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修养方法。那么,在网络空间中,慎独就是要求大学生在自己不为别人和社会所监督的情况下,自己对自己的一切网络行为后果负责,同时,自己的主体性活动要向着善的方向和目标靠近;自省就是要求大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即自我应该及时反思自我行为,对自我的适当性和对他人的正当性,并适当控制欲望以保持对自我的驾驭。大学生只有通过慎独和自省才能达到个体道德修养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

上一篇:浅探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