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 3省级名老对师承的认识与建议
省级名中医共了48人,他们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年龄集中在50岁到70岁之间,是在文革前后经历院校教育,有较高的学历,也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下的成功典范。中医师承教育,应该遵守立足、精熟经典、名师指点、教研相长等中医成才特有规律的原则,在学习名师具体诊疗经验的同时,还要继承名师运用理论临床实践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作风。这些观点得了省名医的认同,在问及“您认为师承教育的最好方式”时,57. 14%的省名中医选择随师临床,21. 43%的选择“研习经典”。可见临床磨练与经典研修的配套与互动是师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样体现着中医的继承。
完善的实施规范是师承教育的重要保障。在调查“您认为目前师承教育需要完善的是什么”时,有78. 57%的省名医选择“实施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好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师承教育容易走向形式化。在座谈中一些人提出新型的中医师承应该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宗旨,坚持理论和实践能力双重考核标准,增强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促使他们有能力从个别病案的诊疗思维和效果中经验和方法。
2. 4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对师承教育的评价
我们对中医医疗机构中有经过高徒培养的中医师的10家医院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30个管理者,包括院长、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和医务科长。此调查主要围绕对比的方式展开。调查显示,经过师承教育的人员,其科研能力、门诊量都与没有相关经历的人有提高,与其中本人未经过师承教育之前有提高,知识结构也更为合理。同时,师承教育提高的不仅是医疗技能,还有师承者的整体水平。如人文底蕴和医德医风,人文底蕴是指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易学、天文历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的“悟性”,跟师的耳濡目染,也不断提高了他们的人文底蕴,并且逐步形成了医家德高的风范。人文底蕴和医德医风在调查数据中都显示有明显提高。
2. 5中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中医师承教育的认识
此次调查选取66家二甲级以上中医院,共发放调查问卷322份,内容分成对中的认识、中医临床状态和师承教育三个部分。在“什么是中医特色”的三个问题中,对特色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少部分认同”或“不认同”的占14. 29 %,对特色是辨证论治“少部分认同”或“不认同”的占8.28%,说明在中医从业人员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在不信任中医的前提下从事中医的。邓铁涛说,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就一定要培养“铁杆中医”,即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
在有关中医临床状态的调查中显示,的诊断方法、临床用在中医从业人员的临床中占有着一定的比例。对在临床诊治疾病时,是否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治疗,是否按中医辨证思维处方用药,是否用实验室检测结果代替中医四诊,是否先后治疗,是否只用西药方法治疗或只用中医方法治疗,还是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治疗等问题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对问题的回答比较分散。对西医诊疗的部分依赖,反应出部分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学临床技能上的不足。
在有关教育方式的调查中,对“您认为按目前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的中医师合格吗”的回答,认为“完全合格”的占14. 29%。绝大部分合格占14. 29%,基本合格的占28. 57 %,少部分合格的占28. 57 %,根本不合格的占14. 29 %。说明作为已有5年医疗工作经历的中医临床人员,已从自身临床上的不足意识到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方式有关系,并表现出对师承教育的期盼。在对“您认为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应当今中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回答中,有64. 29%选答了和师承教育有关的选项。
3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师承教育是是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的重要形式,需完善师承机制与健全法制并重。
(2)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需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并举。
(3)师承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选择适当的从师时机和充足的跟师时间的有机结合。
(4)师承教育是中医特色与优势的体现,需学临床与读经典并重。
(5)师承教育是继承和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手段,需医德医风与人文素养齐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