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和谐实践教育模式新探——基于哈贝马斯交

2015-09-20 01:0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和谐实践教育模式新探——基于哈贝马斯交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 工具理性主义 实践

  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 工具理性主义 实践教学模式 同一性危机

  论文摘要:在工具理性主义思想盛行的今天,哈贝马斯的交拄行为理论呼咦人们回归生活舌界,重视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其思想对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有深刻的意义,其对话式的培养模式为实现晰型平等捉供了参考。本论丈尝试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刹析当前学生实践活动模式,希望对高校探索和谙实践教学模式,捉升专业基地的层次和水平有所稗益。

    和谐是一个极为深刻、内涵丰富并且有着永恒生命力的概念。就普泛的意义来说,和谐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群体的和谐,个体的和谐,群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发展过程的和谐。其中任何一层出现了问题,都会造成不和谐的局面。“和谐”理念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实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我们探索和谐实践教育之路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框架和努力的方向。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概述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学家、家和思想家,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对交往问题进行系统的、深人的专门研究的理论家。他将交往问题作为社会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从而为交往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往理性,理论基石是“主题间性”和“恰当的对话”。所谓交往理性,是同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概念,是从“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理性,交往理性旨在建立以“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作为基石的交往行为,取代以“主体一客体”的关系为基石的工具行为的范式。交往行为,指主体间遵循着有效性规范,以符号为媒介而发生的交互性行为。交往行为的目的是通过无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以实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由此保持社会的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川。交往行为关注的中心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哈氏看来,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最重要的途径只能是“恰当的对话”,即在建立共同价值规范和充分论证基础上的平等的对话。针对当下交往手段多样化、交往技术复杂化的现实,哈贝马斯提出了恰当有效对话的几点原则:真实、真诚、正确,并为进而提出把现代社会划分为“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两个层次的理论。在哈氏看来,系统世界是指社会运行的和系统过程,它遵循的是权力和金钱的。生活世界包括、社会和人格三个方面,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的行为是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是交往行为,人们通过交往行为中达到相互理解、协调互动和社会化,并促进文化的再生产、社会的整合和人格的形成。遵循这一逻辑,其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德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在交往理论中,哈氏强调对话双方作为交往主体的存在,而消解了人被当作工具的客体属性,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回归。这一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实践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高校应探索并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实践教育模式。

    二、当前实践教育模式的弊端

      近年来,我校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不断优化,师资力量稳步增强,教育效果逐步改善。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教育者所传授的专业技术价值和规范,与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结构和道德价值与规范往往相互矛盾的现象”,这就是教育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一性危机”。同一性危机,最初作为一个学概念,由  著名心家即自我心理学的开创者埃里克森提出。同一性( Identity)是指个体所获得的对自我的感觉(心理自我)与在他人心目中的自我(映射自我)相互匹配、相互整合的适应感。如果两个自我产生不一致或者出现错位,促使个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和不稳定性,使之在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难以适从,甚至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这就是“同一性危机”。埃氏这一解析个人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问题的方式也被借用到其他研究领域。笔者以为,当前领域亦存在脱离教育本真目的的情况,这种“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彼此脱节较为严重。一方面是学科专门化、专业理论化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追求目标。在这种风潮影响下,高校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高度性,却忽略了理论的应用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轻视实践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把学生视为被改造的对象,教学流于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专业教育课程化、课程标准化趋势明显。高校往往只是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课堂灌输,将标准化的内容灌输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缺乏个性,忽视学生专业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过于重视理论成绩,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总之,说教、考试与“量化”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成为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这就导致了高等教育目的和手段的人为割裂。

    其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疏离。当前高校的规模普遍扩大,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被引人到每一所学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教”和“管”两个方面。在教学上,教师只管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教育的效果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交往;在管理上,管理者制定纪律和规定,学生去执行,违反规定就照章处罚。师生之间缺少课堂外的交往,人格精神难以相遇,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无法建立,思想感情不能交换和分享,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变得陌生和冷淡。

    最后,教育专注理论世界,脱离了生活世界。长期以来我国的实践教育脱离生活世界,重道轻艺,重理论轻实践,不关心学生学习应用的关系,比如,教育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存在过度理想化倾向,相应的教育方式就流于说教。

    从深刻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同一性危机”是缘于教育和教育实践中的工具理性,也就是把教育活动作为“工具行为”的必然结果。理论的灌输成了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僵化的说教成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方式,这是工具理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典型反映。工具理性把人作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屈从于一定机制的工具进行考量,过分强调目的和手段的清楚划分,而对于目的和手段本身的合理性(隐含的道德价值与规范)却不予考虑。毫无疑问,这一结果是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初衷是相违背的。当前,在教育领域中一旦出现“同一性危机”,人才的质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扭曲教育的本质,更可能危及学生的长远发展乃至社会的倒退。因此,我们必须设法消除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中工具理性的影响,复归教育作为交往行为的本质,在重建高等教育同一性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终极目的。

上一篇:浅谈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谈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