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回顾40多年的历程,教改就像一条滚滚向前的河流,至少掀起过三次浪潮。从1956年全国首批4所中院创办至1966年“文革”之前,掀起了教改的第一波。那是一次开创性的、初步为高等中教育定位的教改,带有鲜明的探索色彩。中医学专业和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已经注意到分化、结合和保持特色,其课程设置已经分别达到35门和28门之多,当然,借鉴的办学经验也是必然的选择。这一波开创性的教改,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第二波教改浪潮的兴起,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这是一次开放式的规模宏大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整个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活力。这一波教改,使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设置、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是一次取得丰硕成果的教改。新的一波教改,是在世纪之交兴起的,方兴未艾。这是在新形势下,面对科技现代化、化、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下开展的,是在迎接新的挑战、强烈呼唤做好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形势下开展的,具有更加深刻的内容和更高的目标。我坚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波浪式地推进,它不可能一墩而就、一劳永逸。
我于1983年出任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正逢教改进人高潮之际,推进教改成为我的重要任务。在任副校长10多年的过程中,先后卞持进行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按类招生分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讨,面向21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药类专业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与高等中医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讨,21世纪初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并贯彻边探讨研究边付诸实践的原则,取得了多项实质性的教改成果,三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里,我想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为例来透视教改的艰巨性、复杂性。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保证。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如何把握中医与西医、经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基础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议。从课程数量、学时比重、内容选择与整合观察,有人认为是重西医轻中医,重现代轻经典,重基础轻临床,亦有人持相反看法,因此始终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难以达成广泛的共识。更有人发出感慨激论,认为从目前的中医药课程设置来看,已是“中不中,西不西”,或者说“想姓中也姓不了”了,因而忧心忡忡,担心中医药失去特色,走向歧途。这是很现实、很尖锐并引起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在1986年也曾发表过一篇《论中医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的论文,探讨过这个“老大难”问题。当时,我以此为题,在四川省内向48个相关单位进行了问卷,提出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关系,中医大科(内科)与小科(专科)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提出了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按照不同人才类型设计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减少重复,通过试验,不搞“一刀切”,减轻学生负担等寻求“优化”的原则。如今近20年过去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如何“优化”的问题依然摆在面前。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使两者结合、整合、融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不是个争主次、轻重的问题,因为这是时代的趋势,谁也无法逆转的。在解决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这个问题上,我主张通过试验去“优化”选择,不要搞一种固定模式,不要搞“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充分的开放性、兼容性,并给学校以较大的自主权,较多的灵活性和个性,这样或许能够打破僵局、走出新路。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一切教改都要落实到为学生讲好每一门课和每一堂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掸精竭虑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并展现为人师表的人格风范。如果问我走上讲堂的最大体会,我会回答说:“备好课。”备课是教师深化知识、更新知识的过程,绝不可因熟悉而偷懒,因袭照搬,一定要在讲透基础内容的前提下跟踪学科的新进展,不断充实新内容,传递新信息,使学生更加受益。家里的人见我上课期间总是熬夜备课,很不理解,认为有些课都讲过几十遍了,怎么还像上新课一样,说我是讲了一辈子的课,备了一辈子的课。的确,“备好课”是我当教师的一贯信条。教学是一门,教师人格的感染,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激发,新颖灵活教学方法的采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我进行过“中医药大学生学习方法现状调查”,并主编了一本《中医学习学》的书,帮助中医药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的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认识中医院校教学的特点,掌握中医药大学学习的特点和中医药专业的特点,明确中医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内容与要求,遵循正确的学习原则,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吸取古今名医成功的治学经验和成才经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大学学习任务,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中医药专门人才。这本探讨学习方法的书,已成为不少中医药院校师生的参考书,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也是我多年教学经验结晶的一部分。
2003年9月,《教育部关于表彰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的决定》号召:“高等学校广大教师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育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愿遵循这一号召,继续在教学与教改的道路上奋进,努力做出更多奉献,无愧于“名师”这一崇高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