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2)
2015-12-15 01:08
导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的思想,在 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的新形势下,破除片面的“社会本位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的思想,在 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的新形势下,破除片面的“社会本位”观, 向“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便成为了一种的必然。
二、对“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内涵的解读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继承和发展了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作为必须遵 循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把教育人、指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 点 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建 设和实践过程当中。具体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人的三个方面,即关注“人的全面 发展”,以实现人的个人全面发展为助力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关注“人的需要”, 把人还原成现实的人,既彰显人的社会属性,同时也要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要满足人的合 理需要;关注“人的主体性”,注重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1.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核心是要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 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占有自己 全 面的本质”[2]。全面发展的含义,一是使人的需要得到全面的满足,二是使人的 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三是使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占有。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三个 方面的内容。首先,全面发展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要关心每 一个学生,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而不论其社会背景、种族、文 化、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要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将全体同学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围 中来,客观、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关心一部 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其次,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 只发展其中的某一方面。要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 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 的与自然和谐、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3]。当然,这种全 面发展 不是指每个学生在其各个方面的均衡的发展,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生理和的特点发展 其 有益的个性,最终实现个体的协调发展。最后,发展的过程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始终,而 不是其中的某一段时间或空间。也就是说,发展是立足于学生大学四年的整个过程,并且要 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出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从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发展。比 如大一 阶段,通过入学教育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大二大三通过学业教育和 专业 指导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四阶段通过职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发展学生的 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关注“人的需要”
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重要起点之一,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 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由此可见,人的积 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高。人本主义心也指出,人的需要是一 个 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人的行为的动力来自于未被满足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某种需要的支配下 产生的。人的需求是人的发展的出发点和内驱力,真正的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 现代社会的发展最终也要以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为落脚点。作为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对其需要 的满足程度必然影响人的各个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 正当的个人需要,看不到个人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样就使教育本身失去了依据 , 变得不着边际,从而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反感甚至抵制。“以人为本”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承认学生的需要,尊 重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在实践中,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 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大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他们所 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从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其他需要做起,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 题 ,竭诚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 掘他们的 潜能,才能避免因脱离人的需要和人的思想实际而陷入简单说教的情况发生,才能提高思想 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