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转变观念 论切实提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2)
2015-12-16 01:03
导读:三、转变与顺应:中职生思想工作的必然选择 1.转变育人观念,坚持“德育为先”。 学校教育的功能首先在于育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主义 建设事业的接
三、转变与顺应:中职生思想工作的必然选择
1.转变育人观念,坚持“德育为先”。
学校教育的功能首先在于育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是育人的前提。从学生成才的角度来看,能否成才,固然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但相当一部分人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思想品德。这些都是需要德育解决的问题,因此,德育理应放在中职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坚持“德育为先”首要的工作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充实“两课”教师队伍,改善“两课”教学条件,缩小“两课”教学课堂;二是要配齐配强班主任或辅导员队伍;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安心于本职工作。
2.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物化教育转向人性化教育。既往的德育把受教育者当
作物看待,把人作为思想政治的容器,忽略人的内在需要,否认人的能动性,必然带来教育的失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导权。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有意识有思想的社会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者,更是参与者,教育者要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双向互动,平等对话,达到师生的身心参与,实现品德共进、能力增长和的健康。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可违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有其内在的接受、内化、养成的客观过程,教育者不能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学生接受什么,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循序渐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改革教育方法,坚持主体性教育
信息的多元化、社会的开放性和中职生主体性意识的日益觉醒,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灌输的方法,坚持主体性教育,注重教育的内化进程。
坚持主体性教育方法,首先要坚持灌输与引导的结合,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无论我们的教育目标如何调整,社会倡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永远存在,这些都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灌输,因此,灌输是永远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善于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并从这一实际出发,找好对接点。也就是要善于把“大道理”与学生关注的“小道理”结合起来,从“小道理”引出“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