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须学会“四善”(3)
2015-12-19 01:00
导读:四、善用“心” 大学生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广大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用“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以“心”换“心”,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实效
四、善用“心”
大学生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广大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用“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以“心”换“心”,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实效。
第一,用爱心换知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是否充满爱,直接决定着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关爱是当前高校学生的基本需要,教师奉献爱心,吻合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瑞士教育家裴斯洛齐说:“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我的学生们的状况。”可以说,一切办法和条件对于教育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爱才有“无穷大的值”!
用爱心感
化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切忌两点:一是对学生冷漠和苛严。显示,许多中老年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师生感情比十年、二十年前远了、淡了,师生之间冷淡多于亲密,隔膜多于沟通。这种状况的发生在教师方面寻找原因的话,一是缺乏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多而关注学生情感少,对学生多是严格、严厉甚至苛刻,而缺乏理解、体谅和宽容;二是对学生偏爱与歧视。有的教师出于自身功利或感情关系,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存在亲亲疏疏的情况,如偏爱和特殊关照某些学生,做好事多表扬,选班干、团干和学生会干部给予照顾,犯了错误受到偏袒等。而对后进学生则缺乏爱心和耐心,常采取歧视、厌弃的态度,言语伤害,批评处分,导致雪上加霜,积重难返。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爱,得不到温暖,则会感到孤独和压抑,甚至是痛苦,就会对教师产生隔膜,或冷若冰霜,视为路人;或诚惶诚恐,畏而远之;或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不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布置的工作。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适。”只有关爱学生,才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情绪。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和学生推心置腹地谈心,真心实意地交心,从而换取学生的“知心”。只要师生之间做到了知心,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认为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是从关怀和爱护他的角度出发的。有了这种信任,教师讲的道理他才容易接受,真理的种子才会在他心里扎根,促使他觉悟和进步。由此可见,爱是师生情感和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思想坚冰的融化剂,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动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第二,用热心止怨心。当前,高校许多贫困学生尤其是特困生,他们面对的压力和生活压力非常大。这些学生的思想问题也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在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站不直身,平时沉默寡语,也常表现出焦躁、沮丧、抑郁的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经济困难不能客观地分析原因,而是存在着抱怨不公,抱怨生不逢时,甚至抱怨家长无能等偏激心理。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处境及表现出来的怨气和偏激言行,不仅要给予理解,而且还要关怀体贴,要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勤工助学、校内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教师真情的付出,才会获取学生真情的回报。教师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无私的、热心的帮助,就能有效地感化这些学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怀,感受到集体的帮助和温暖,从而减缓他们的思想压力,化解他们的怨气。
第三,用耐心换信心。著名教育家吴玉章说过:“教人毕竟和炼钢不同,人固然也要千锤百炼,但钢是死的,人是活的。做人的工作,不能靠一压二堵的方法,根本的问题在于讲道理,耐心教育。”所谓耐心,就是不怕麻烦,坚持不懈,不怕曲折,反复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很艰苦很细致的工作,没有耐心和韧劲,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碰到某些所谓“刺头”或思想落后的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在未做工作之前就没有决心,不敢大胆去做这些人的工作。二是长时间做某个学生的思想工作都不见效,或者稍有点转变又有反复,更多的则是这个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更需要有耐心。要用耐心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争取进步的信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火热的情感打动学生,以透彻的道理说服学生,以实在的行动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心发、玩心消、畏心生、怨心止”,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