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解读(2)
2016-02-08 01:12
导读: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思想课程教学中,不论从“教”的意义上,还是“学”的意义上来探讨教学,都是片面的。无论“教”的作用怎样重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思想课程教学中,不论从“教”的意义上,还是“学”的意义上来探讨教学,都是片面的。无论“教”的作用怎样重要,“学”的地位如何转化,它们都不可能超越或取代整体的“教学”。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一观点,虽首倡了二者的整合,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所以,我们需要在更高意义上实现二者融合。
二、从“教”与“学”的协同活动来认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思想政治课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来达到对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教师导、学生学的良好发展态势,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学政治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
知识性和性是思想政治课程固有的两种属性,其知识性是指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则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教育。这些都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是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学”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者,是政治课学习中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上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创设的情境、教学案例的解析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自我体验和感悟,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思想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根本目的。
另外,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而富有特色的时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丰富而强烈,自我意识逐步发展,对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鉴于这些特点,单纯枯燥的理论说教对于他们收效甚微,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引导,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分析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去思考、提问、探究新知,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知识内化的目的。
只有“教”与“学”建立协同关系,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关系,实现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向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生学”的转变,这些都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从“教学生学”的角度展开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
(一)在“教学生学”的意义上阐释思想政治课教学
这一观点在认同教学中教与学的重要地位及二者之间协同关系的前提下,明确强调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并非并列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即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应是教师的行为。这类似于崔允漷教授为教学下的定义,他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其中,教师的教属于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行为,而学生的学属于教学中的辅助行为或受影响行为。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这两种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一致而构成的,这不仅仅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强调这种关系是由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实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调控而引起和实现的。所以,不论在怎样的条件下谈论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及其教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