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解读(3)
2016-02-08 01:12
导读:对于教师“教学生学”,我们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其一,教师教学生学知识。这是关于教学最传统的看法,也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任务。这里的“教”
对于教师“教学生学”,我们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其一,教师教学生学知识。这是关于教学最传统的看法,也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任务。这里的“教”类似于“传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二,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即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这里的“教”从含义上更多的取向于“启迪”“激发”“引导”。因为方法具有个体性,所以对它的教不能像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一样,目的在于学生的理解,这里的目的应更重于学生的自身感受和领悟。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知识总量激增、更新周期缩短的情况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或说帮助、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新时期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其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书育人”是我们对教师职业的基本理解,这一最朴素的界定实质上最完整地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最高追求——“育人”,正如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所构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其终极追求并不在于第一维或第二维,而在于以两维目标为基奠的第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探析
所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学的发起、组织、维持、调控等主要由教师来设计和主导。但教师对教学的这种设计和调控,并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其着眼点都必须在于引起、促进学生的学、实现有效的教学上。若教师掌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促进学生的学,那就不成其为“教师教学生学”了,就像园丁对花草的、修剪一样,其目的都在于使它开得更艳、长得更茂。因此,对“教师教学生学”的正确理解应是教师的教学以引发、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为目的,至于教的方法自然应随教的对象、内容、甚至教的主体的变化而不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青少年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图示或案例分析、播放录音、录像等方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设身处解和深刻体会授课内容。
2.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探究和思考。青少年处于认识的特殊阶段,可塑性强,对事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七年级基础和八年级初级阶段理论等教学内容中,学生更是对现实社会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了解和认识的愿望。教师可针对这一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典型性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间交流甚至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培养锻炼问题意识、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教的本质在于引导。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和授课方法,如让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五分钟播报等方式,在促进日常积累的同时培养学生留心进行课前准备的好习惯;通过分组讨论、小组交流或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整合知识;通过选择音像作品、录像视频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
4.师生互动,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设施和手段,极大地充实了课堂的容量,同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受到一些不良影响。思想课教师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育人这一层面上,教师要立足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的讲授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