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校家互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3)
2016-02-10 01:08
导读:三、从学校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增强思想重视,入学是关键。在新生入学前,就让家长和新生一起重视大学的学习生涯,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
三、从学校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增强思想重视,入学是关键。在新生入学前,就让家长和新生一起重视大学的学习生涯,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除了上文提到的内容,还附上一本类似于《大学生活学习指南》的小册子。内容包括:大学生、家长、校方的权利及义务;把高等不同于的地方罗列出来,让家长和学生早点明白大学的教学和模式;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就业形势分析;罗列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不良习气,防微杜渐;阐述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让家长和同学们从思想上意识到,上大学不是来玩儿的,如果不符合规矩,学习不努力照样毕不了业,拿不了学位证、毕业证。告诉家长,从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学生主抓的内容是什么。如大一上学期主要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教育;大一下学期主抓学风班风校风建设、文明规范养成等品质教育及接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大二年度主抓课的学习,、过级,进行大学生生涯规划;大三年度主抓专业课学习与提高实践技能,参加专业类资格认证考试;大四学年则主抓、就业、继续深造;课余学习、休闲、生活向导等内容。当家长和学生看了这样一本小册子后,就会明白学生大学期间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些什么事情,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会有意识地搜集这方面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此外,笔者还建议,尽可能在新生入学报到时,由校方牵头,院系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要求新生一起参与。
2.发挥主动性,丰富家校交流内容。笔者认为,家长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可通过电话,最好用书信主动把子女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目前具备的能力、适应性、有无身心方面的疾病、读书时的表现、群众关系、亲朋好友的评价等信息及时告知学校。这可以通过寄送新生录取通知书实现。在寄送新生录取通知书里有一封院系致新生家长的信,信里主要需要回执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地址、家长意见。此时校方可以将表格内容设计丰富些,让家长把上述情况填写清楚,这有利于校方日后尽可能多地掌握、了解学生各种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学生负责。此外,校方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部分学生家长的网上交流,毕竟网络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打造良好的网络互动平台应该是大势所趋。比如,在
校园网或院系网页上设立家长留言板;各班建立班级主页,将通知公告、学期计划、课程表、任课教师及联系方式、班里近来的活动状态、班级相册、所获荣誉、违纪案例、期末考试成绩、有教育意义的各类故事等信息放入主页,家长通过注册登录,便可进入浏览此网页。此外还可建立家长园地,请一些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学生的家长把自己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挂在主页上,供其他家长参考探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重视家长会在院校的作用。现今各高校家校互动方式有:电话、传统信件、网络、校访等,运用最广的则非电话莫属。但由于电话交流见不着面,可能因为障碍、理解偏差等情况导致交流效果一般。毋庸置疑,交流效果较好的当属召开家长会。根据课题组本次调研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家长,甚至本地家长表示不会将校访作为首选的家校交流方式,但约95%的家长表示,如果子女在校遇到紧急重要事情时仍会选择校访。而且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院校外省学生约占1/3,大部分学生都是本省的。故笔者建议,根据路途远近召开家长会。对于周边1小时车程范围内及自愿参与的家长,原则上每学期期末召开1次家长会;对于省内学生,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家长会;对于路途遥远或外省学生,除新生入学时那次家长会外,可在大三上学期末,
即将面临就业时召开1次家长会。若是父母外出务工不便参与者,可委托其他亲属代之。在家长会上由校方对同学们这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分析存在的问题,大家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并把下学期计划要做的事,要达成的目标告知家长,会议议程还可设置校方答家长问、家长交流座谈会、家长观光浏览活动,实现校家间的良性互动。至于确实有特殊情况无法参与家长会的学生家长,校方可与之保持电话、信件联系。
4.健全制度,确保广大家长真正参与。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详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凭借校方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学生工作者,所起作用只是杯水车薪。学生的人格特征、道德品质、素质与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家长真真切切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与校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达成双方共同的目标,实现双赢。同时,由于家长的参与,可降低校方
教育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建议校方增设家校合作职能部门,建立家校互动长效机制,确保广大家长的真正参与。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家校联系、合作才能形成合力,能更好地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方面的提高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