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校校家互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6-02-10 01: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高校校家互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文章通过对家长及学生本人进行调研访谈

  [摘要]文章通过对家长及学生本人进行调研访谈,从辅导员的视角出发,阐述了高校校家互动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校家互动 家庭院校
   
  我长在孩子接受初时,热情较高,与校方的互动也较频繁,但自孩子接受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及意识严重淡化,导致大学生家庭教育无法与校方进行互动形成教育子女的合力。据查阅资料,国内在阶段开展的家校互动、家校合作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并且出现了家访、校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联欢晚会、家长系列讲座、家长接待日、教学观摩日等形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但对于大学生家校互动、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约始于21世纪初,主要对家校合作分类、家校合作模式及实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制度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院校160例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个体访谈、电话访谈,整理并分析第一手资料,从而阐述了院校校家互动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建议。

  一、大学生校家互动的现状

  院校校家互动实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常规联系进而形成制度的。如在寄送新生录取通知书时附上各院(系)致新生家长一封信、新生寄语、学生资助体系实施意见、国家资助体系手册、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卡及收费标准等;在每学期结束时向家长寄送学生成绩。二是在学生因违纪违规、面临学籍处理、身心健康及其他突发事件时校方与家长联系。在家长方面,尚未成立类似于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校方也没成立负责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所以家校合作处于起步阶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家长有意愿但不强烈。通过调研,约85%的家长愿意与校方交流联系,60%的家长觉得有必要与校方交流,但实际工作中,据笔者数据,四年来所管理的220名学生中,仅约不到20%的家长曾与笔者及院系有过交流,能够坚持与校方定期联系的那5%的家长往往是因为子女在初高中阶段就经常被老师“请家长”,在校表现差,父母害怕子女上大学后仍不遵守校纪校规,多门功课不及格,毕不了业,所以希望老师把子女管严点。实际工作中,只有少部分家长与校方发生联系,主要由如下原因所致:(1)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在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是自孩子迈入学堂时就形成的。家长认为,子女若表现不好,在学校出了事,校方必定会及时通知,如果校方没有通知,表明子女在校期间一切正常,“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当然也就不必联系了。(2)对于从小比较听话、老师反映良好的学生,一直深得家长信任。不仅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各类事情,即使学校发生的各种事、举行的各类活动、学校的荣辱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子女知晓,在家长心中,子女就是其了解学校的一扇窗口,就不必再麻烦老师了。(3)也有少生并没将辅导员或校方办公电话及时告知父母,原因有两点:一怕老师向家长“告状”,二怕家长因子女在校表现不好而担心。(4)还有的家长认为辅导员平日工作量大,并非对所有学生都了解,问了也等于没问,所以不愿与之交流。(5)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学历低,不知道该对老师说些什么,万一说多了说错了还不如不说好,所以干脆就不与之交流。(6)当然,也有些家长除了愿意与辅导员交流外,还希望与任课教师交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但不知道该找谁,更没有任课老师的电话,由于缺少交流平台,也阻碍了家校之间的这种联系沟通。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交流内容主要限于学习。大多数家长给辅导员电话主要是询问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如何,学习成绩如何,落实学校是否正在收取某项费用。校方与家长交流则大多是因为学生违纪违规、面临学籍处理、身心健康及其他突发事件不得不与家长联系。据课题组本次调查统计,院校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父母双方以最高学历为指标统计得知:小学学历占18%;初中50%;中专及高中23%;大专及本科学历9%;家长职业:务农者占53%;务工者14%;个体户13%;工人9%;教师7%;系统4%。而据课题组另一调研发现则是,层次稍高或状况稍好的家长对子女品质、人际交往及健康方面的教育更胜于学业教育;相反,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则主要关心学生的学业及就业问题。
  3.交流途径以电话为主。平常家长主要通过电话询问学生情况,即便有家长来校看望子女,也不一定会选择与老师或领导交流。本次调研数据也验证了此情形:几乎100%的家长首选电话交流;70%的家长表示信函也可以接受;由于受教育层次及家庭条件的限制,仅10%的家长提及网络交流;受地域、时间及工作繁忙限制,仅5%的家长考虑校访途径。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除子女在学校有什么紧急重要的事情,他们会来学校外,若是其他无关紧要的情况,他们是不会选择校访交流的。
  4.交流平台较窄。通常状况下,家长有事就打电话找院系辅导员询问,来校后也是找辅导员,经由辅导员介绍至相应部门。而有些家长希望与任课教师交流子女专业课的学习情况,也苦于不知该如何联系。有时任课老师不仅代某一年级的课,而是跨年级代专业课或者开设选修课,因此对自己所教学生并不熟悉。因此就算找到专业课老师,家长能了解的信息也非常少。
上一篇:简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