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何以可能

2016-04-06 01:1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何以可能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高等研究 中派 内部条件 外部条

  关键词:高等研究 中派 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创生路径

  论文摘 要:创生研究的中国学派,学科成熟是学派创生的内部条件,自由宽松的学术则是学派创生的外部条件。因此,应致力于建设好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外部条件,为学派创生建立基础。此外,“中国学派”的创生路径应由点及面,由小到大,从建立一个个国内的学派起步,逐步形成“中国学派群”,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更高程度的成熟的同时,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得以创生。 
  
  建设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是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提出的观点。其后文章刊于《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题为《高等教育学:在学科与领域之间》。在该文的最后部分,他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的构想。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应增强使命感与紧迫感,“在已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基础上,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相信会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学派,或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1]。
  刘海峰教授提出建设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体现了我国高水平高等教育研究者所萌发出的学派意识,这是学术研究向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过程中研究者所产生的一种自觉。因为如果一门研究过多地选择依附发展的道路,就意味着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永远不可能占据研究的制高点。那么,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的创生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具体如何推动其创生呢?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求教于方家。
  
  一、学科的成熟是学派创生的内部条件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学派”的英文为“school”;德文为“Schule”;法文为“e’cole”,皆源于希腊文“skhole”一词。《当代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等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分科后的“学派”含义,指共治一门学科的人当中,由于知识背景、切入问题的视角等不同,可能形成相同或不同的见解,而持相同见解的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学派。譬如学这个学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学派,例如,宏观经济学中便有众多的学派: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
  当然,在近代西方学术分科之前,已早有学派之说。如古希腊的四大学派: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在中国,也有学派的记载。如《明史》载:“阳明学派,以龙溪、心斋为得其宗。”而且,在更早的年代,虽未有“学派”之名,但已有“学派”之实。如百家便可称为古代的学派。古代的学派,无论中西,基本都不局限于同一学科的范畴,如亚里士多德学派便涉及到哲学、学、学、生物学、教育学、学等学科,中国古代的学派更无学科之概念,如儒、墨、道、法四家都是包罗万象,集各学科之大全。
  但现代意义的学派,自近代西方学术分科后得以明确。近代以来西方学术分科发展之方向是以研究对象作为划分标准,因其对象是固定的,而研究主体是不同的,通过固定之研究对象将不同的研究者(学者)归并到一个学科中,如此以“学科”类分学人,学人依据“学科”范围在前人知识积累基础上不断探讨,使“专门之学”愈研愈精而成为精深造诣的“专家”。这众多“专家”,虽然同治一个学科,但往往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具体方向的不同,产生不同学说和不同观点,从而推动学科的成熟。在此基础上,持相同学说、类似观点的研究者往往会形成一个个有凝聚力的群体,产生学术争鸣和论战,学派便因此而产生,并且又进一步推动学科的成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因此,对于现代意义的学派来说,其产生的内部条件便是自身学科的成熟。学界也一般认为,学派的出现,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一门学科的成熟过程,是不断证伪的过程,如相对论对经典物的否定,便标志着物理学学科的成熟。那么,学科中的证伪如何出现呢?学科发展过程中,没有争鸣,就难以发展新观点,学科中的证伪便在学术争鸣中出现。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告诉我们:如果在一个花园里,只有一种花,开的也只是一种颜色,即使花园再大、花再多,也不免单调;只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万紫千红才是春。学科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总是只有一家学说自弹自唱,其他都是忠实而盲目的追随者,就证明这个学科还是不成熟的。因为没有学术争鸣,一门学科无论如何也很难达到新的高度。所以,学派是学术发展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正常现象,学科因学术争鸣而走向成熟,便具备了产生学派的内部条件;学派产生后,将进一步带动学者、学派之间的争鸣,最终推动学科向更加成熟的阶段发展。
  
  二、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派创生的外部条件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同时起作用的。以上谈“学科成熟”是学派创生的内部条件,但学科也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成熟的,它也需要一些必要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如上所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只有“学科成熟”,才会产生 “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等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学派”。因此,创设能使各学科及学科内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和氛围便可作为学派创生的外部条件。
  纵观世界学术发展史,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崛起,还是哪项重大科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较为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欧洲中世纪后期,就是因为告别了“黑暗时代”的专制与独裁,才有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并带来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创新进取、开拓精神的融合,并最终引发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没有19世纪欧洲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环境,便没有科学学派的兴旺和科学的发展:当时无论是学派的数量,还是学派所涉及的学科等,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比如,有机化学领域的李比希学派、杜马学派、武兹学派、凯库勒学派、弗雷泽纽斯学派,生理学领域的路德维斯学派、米勒学派、迈克尔赛勒学派。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这些重大理论的诞生,都与这些学派的兴旺不无关系,与当时的自由学术环境不无关系。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那么,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如何对学派创生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的呢?
  首先,学派的创生需要学术争鸣,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学术争鸣。在任何时候,真正的学术进步与理论的成熟,都是在持续不断的学术批判与学术争鸣中得到的。因为只有不同学术观点和主张的交锋驳难、彼此砥砺,才能发现学术理论观点和主张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促使学者不断地思考其主张,逐步完善其观点,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及其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只有在宽松学术环境里,学派通过学术争鸣提供独特的学术生态,使成员在学术研究的起点处就相对个性化。在一个相互宽容和相互尊重的自由学术环境,使得这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学者们能够各抒己见,甚至是“固执己见”、进行自由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辩,这样才能发展学派的思想,从而使得学派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其次,学派的创生需要学术批评,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宽容引导学术批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都是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因素。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批评对学术活动来说是一个基本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学术领域一旦没有学术批评,也就意味着难以产生出优秀的学术作品,意味着难以产生真正的学术大师;没有学术批评,学派就难以产生,因为历史经验表明,众多学派都是在论战中产生,甚至连学派的名称都往往是由论敌提出来的。但是,如果没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的引导,一是难以产生学术批评,二是学术批评容易走向偏激,变成人身攻击和骂战。因此,只有在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下,以宽容为引导,才能产生和容纳学术批评。如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便为此意。

  三、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的创生路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落实到如何创生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内外结合,创设条件
  首先,应当在学科自身建设上取得更进一步突破,促进学科的进一步成熟,为学派创立创设内部条件。
  正如刘海峰教授的文章《高等教育学:在学科与领域之间》标题所述,高等教育学一直处于学科抑或领域的争论之中。他在文中也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在美国等也从问题研究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但由于其语文习惯所决定,现在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我认为再怎么发展,将来也很难称之为独立学科。”[2]
  当然,是否有独立学科的称谓,有习惯和语文习惯的原因。而关乎学派创立的内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学科的成熟程度问题。因为即便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二十余年,但恐怕也还是少有人会底气十足地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已是一门成熟学科——在国内,高等教育也只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

上一篇:浅议高等教育资源的权力和市场配置模式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