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2)
2016-04-07 01:05
导读:2.参与竞争的品牌意识 高等的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化。市场化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在国内外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
2.参与竞争的品牌意识
高等的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化。市场化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在国内外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品牌。要创造一所学校的人才品牌,比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创造品牌有更大的难度。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学校要培养出若干名人和大师,决不是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的事,要有一个沉积的过程。一方面包含培养拔尖人才,以至出名人和大师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更现实更主要的方向,就是特色专业或学科的品牌,不同层次人才的品牌。如果一所高校,在上形成这样的群体印象:要读本科,最好是到某某学校;要读某某专业,最好是到某某学校去;要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人才,最好是找某某学校。那就说明这所高校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学校现在的基础和地位,决定了未来生源总体基础素质的层面,也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力度。在打造品牌上,决不能盲目攀比,只能立足现有的基础,精心选择自己的品牌方向和品牌项目,在创造品牌的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
3.投人产出的效益意识
产业化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办学的效益问题或者说是办学效益内涵的界定问题。从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事例看,注重效益恰恰是成功的典范:哈佛大学创建之初,仅有一个小院子、一间房子、一个教师、12个学生,发展到今天它的总资产已达87亿美元,每年的经费是13亿美元,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并无政府的无偿资助。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哈佛没有产业的思想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按照计划模式则无法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大学,不可能将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和高资产囊括于一身。1994年澳大利亚通过教育输出共引进外汇20亿澳元,成为第九大外汇来源,而外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带来110多亿美元的收入。培养外国留学生已成为美国第四大获得国外资金的产业。教育服务、教育产业、教育贸易,已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教育贸易成了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说明,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是当今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4.远期发展的风险意识
产业发展的优胜劣汰规律是残酷无情的。一家企业一旦其产品失去了市场,或者资不抵债,无法筹措最低线的流动资金,破产倒闭的命运就会随之而来。高等学校既然已是产业性机构,也必然面对这种残酷无情的发展趋势。而且,作为教育产业的特殊性,还有一种可怕的可能:一旦某高校的社会声誉下降到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报考该校的时候,其作为学校的存在也就走到了尽头。我国高校发展至今基本处于国家计划体制的惯性时期,一些到了危机边缘的学校,还多少受到政府的扶植。加上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总体上还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被淘汰的危机感尚不紧迫,但通过近几年的教育的大发展,万名学生、千亩校园的大学大量涌现,国内高等教育的容量明显扩大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教育能力正迅速提升。在WTO条件下,出国留学,或到国内私立大学、外国在中国办学就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我国高校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明显加剧。在美国的数千所高校中,每年都有一批被淘汰的学校,由此可以预见,我国高校被淘汰的现象,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发生。因此,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各类院校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大势所趋,中国的高校必然会面临世界一流高校的强大冲击。这样的严峻的挑战其实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目前,我们首先必须要在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树立发展目标的需求性意识、参与竞争的品牌意识、投人产出的效益意识和远期发展的风险意识。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先端正态度,才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刘勃言,梁志勇.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实思考[J].边疆经济与,2005,(11).
[2]陈坤华.高等教育产业化与高等学校内部[J].煤炭高等教育,2000,(3).
[3]张楚廷.产业化,我们如何面对[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4]孔丽苏.浅析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J].高教高职研究,2008,(34).
[5]周憬.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