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研(3)

2016-04-15 01:12
导读:1.发展社区学院有利于满足人才的供给与需求 高等机构大多设在大中型城市,远离农村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了解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对人才的培育

  1.发展社区学院有利于满足人才的供给与需求
  高等机构大多设在大中型城市,远离农村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了解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对人才的培育出现专业上的偏差。当前的的门槛较高,广大农民被排除在外,即便是进入了高校接受学习与深造,但可能会由于无法适应长期的封闭式的教育而选择放弃,他们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技术与技能。而农村社区学院能够根据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需求变化作出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的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
  2.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的一体化
  当前的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抓教育就是抓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成人教育受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追求学校教育的专业与学历,没有意识到项目与实效是其应有的追求。可以说,农村教育未能很好地实现与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我国进行了多年探索的“农科教”结合,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未能形成良好的机制,处于发展的两难困境。而农村社区学院属高等教育的范畴,实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开放的、灵活的、自由的、不脱离群众的教育路线是集学位教育、技术教育、转岗教育、继续教育、补习、短期培训等多项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的实用型大学。同时,农村社区学院的教育相对较低,学生又能够就近学习,花费较少,而且,部分学生还可以再进人本科学习。这种符合农民需要的高等教育,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迎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加速农村教育社会化与农村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区学院办学与
  
  坚持“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办学方向,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型人才,是农村社区学院办学的立足点。农村社区学院是一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高校。通过建立一种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一批有一定理论知识特别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人才,同时,培养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意识,帮助他们提升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风尚、树立维权的意识,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农村社区学院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办学地点的选择上,还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学校管理等方面。
  
  (一)农村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
  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结构和层次的要求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农村社区学院应该开展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升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开通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联动渠道,建立开放的教育系统,构建各类教育相通的“立交桥”。
  1.职业教育
  农村社区学院应把职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优先发展职业类教育。全国第三次全教会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农村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已经接受过普通教育或者初中教育的广大农民群众,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级职业专项技能教育和培训,强化从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专项技能。农村社区学院无疑对有志于从事新农村建设但又缺乏技术和技能的农村打开了一扇大门,对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村居民来讲开拓了一条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的道路。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现代化与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他们需要职业转型所需的技能和技术。这就要求农村社区学院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居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职业类教育,把教育方向拓展到工、农、商、技艺、服务等领域,按照不同行业领域的要求设置专业、制定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上一篇:关于构建高等学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