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2)

2016-05-28 01:08
导读:二、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隐性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人类上一直被关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

  
  二、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隐性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人类上一直被关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隐性教育存在于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来自学校生活的巨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将伴随学生的整个人生。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过程以及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迫切需要隐性教育。
  
  (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需要隐性教育
  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的化过程。个体社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活动与交往中实现。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需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与信念;二是大学生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与信念外化为性别角色行为。所以,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直接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以提高其双性化性别认知,强化其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引导其双性化性别角色行为。然而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与一般学科知识的获得不同,即使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讲述了双性化性别角色理论后,并非能自动地对其行为、观念产生影响。心的研究者将个体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个体容易意识到,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日常的行为、习惯产生直接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以直接对日常行为、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和习惯的影响。区分这两种知识非常重要,很多显性教育之所以失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这两类知识的区别,误以为向学生讲授了双性化理论的知识后便可自然导致学生有关性别角色观念、行为的改变,却不知学生仍采用原有的性别角色观念、行为。这是由于所采用的理论往往是内隐的,学生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而隐性教育不单独靠直接传授,而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机制,诸如:暗示、无意识模仿、从众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引发性别角色观念内部的矛盾运动,自觉整理与调整,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将隐性教育中的人格陶冶与显性教育中的理性传授相互结合,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高校双性化教育现状呼唤隐性教育
  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往往成为复制和延续传统性别意识的重要场所。例如,家长通过给孩子取名字、选购玩具衣服、制定行为规范等方式把自己的角色期待贯穿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并通过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并认同“男外女内”的角色分工模式。就目前的高校教育而言,尚未建立起性别角色教育的制度,存在只重视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性别素质培养的倾向,教育的内涵与过程也缺乏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因而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性别角色问题的有效机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期间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正值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时期,他们面临许多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的困惑和焦虑,他们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章节,课时少,内容少,涉及性别的内容形式分散、理论模糊,没有转变“男外女内”的角色分工模式的文化传统,也就是没能在课堂上建立起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阵地。因此,需要利用隐性教育的间接性、内隐性、广泛性等特点,教育者事先设计一定的双性化教育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放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双性化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弥补目前显性教育的不足。
上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析高校校园媒体良性互动与和谐校园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