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3)

2016-05-28 01:08
导读:三、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途径 根据上文的阐述,我们初步探讨了隐性教育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价值及其在高校教育的

  
  三、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途径
  
  根据上文的阐述,我们初步探讨了隐性教育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价值及其在高校教育的现实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校建设、教师示范作用、学生活动参与及教材建设等四个维度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一)学校环境建设
  学校环境是由一定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也是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教育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时,创设、利用这种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对学校的物质景观进行设计与布置,校园内各种物质景观积淀着、传统和的价值,蕴涵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它通过学生对各种物质景观的解读去感悟其丰富、深刻的内涵。例如,在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体育场、影剧院、学生公寓等渗透人双性化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选择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其次,发挥学校文化环境的感染功能。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校风、学术气氛、大学精神、教师人格、师生关系以及班级环境等。由于学校文化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实践活动并经积淀、历练发展而成,它所传载、倡导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已渗透到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学校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学校加以合理引导,将发挥重要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功能。文化环境的建设要靠师生共同营造,可以通过校风、校训、学术报告与讲座、大师高深的学识与人格魅力、、、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体现。再次,发挥学校制度环境的规范作用。学校的规章、守则和组织以内隐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教育效果,大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以及制度本身内在矛盾运动过程,共同影响着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为此,应依据双性化性别教育的理念制定学校体制、集体生活制度等规章制度。最后,充分发挥信息环境的渗透功能。甄别、筛选、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介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校园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的各种参考资料,开通BBS校园论坛、网上辩论、网上、网上征文等活动创设双性化教育环境。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的信念、言谈举止、学识观念、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首先,从思想层面上,教师要意识到其自身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模式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响,日常教育过程中,将双性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活动当中。其次,教师能够很好地与学生接触、交流,给予学生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双性化角色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成为学生的榜样。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教学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相互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三)学生活动参与
  活动与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化和人格成熟。首先,鼓励男女大学生正常交往,通过大学生异性个体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共享知识、经验和情感,共同营造双性化生活空间,感悟双性化的教育理念。其次,挖掘各种非学术性活动。围绕发展双性化性别角色这一目标,教育者将事先设计的双性化教育意向投放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大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闲暇、娱乐过程中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
  
  (四)教材建设
  教材是社会性别相关信息和印象的主要来源,其扮演着传授性别意识的重要角色,大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对教材文本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或态度具有强烈的内在感受,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感染和暗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形成文化心理积淀,影响着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社会价值的理解。因此,教材的编写与制定者,应考虑到教材传递出的性别文化信息,取消现有的表现男女刻板印象的教材,打破传统分工方式,提供双性化角色的典范等。 
上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析高校校园媒体良性互动与和谐校园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