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

2016-05-28 01: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双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

  摘要:“双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s(男人)和gyne(女人)。“在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
  “性别角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据都支持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
  隐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感觉到教育者向其实施目的明确的教育举措,而通过自身对周围人、事、物的感知、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能力、素养发生变化的教育。
  
  一、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可能性
  
  根据实施的方式和对教育对象作用机制的不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直接的、外显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与过程。隐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与过程,从发生范围上看,隐性教育涵盖到学校生活的整个领域,不仅包含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所覆盖的领域,同时也覆盖学校物质、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环境中能够蕴涵的性别角色教育因素,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学校环境为介质,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分享有益于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等。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隐性教育的以上作用特点以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本质、教育情境决定了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可能性。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本质与隐性教育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念教育,是一种有关性别角色价值观的教育。其关键问题是性别角色价值观的接受问题,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目的的实现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性别角色观的接受是性别价值观领域内人的内心活动,是性别角色观的接受主体对性别文化信息反映、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的过程。依据瑞士心家荣格(Carl,Gustar,Jung)“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论,即“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原型理论,人类先天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调节潜意识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原型对自我的影响程度,保证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对意识自我的最适宜影响力,可使自我和自性原型达到和谐统一。隐性教育的隐蔽性和暗示性的特征,有利于创设一种最大限度支持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的宽松教育环境,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双性化的性别文化、性别信息可以与受教育者的期待和心境相吻合,唤起人的潜意识本我的能量,从而有利于主客体互动,这符合双性化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个体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进而转化为性别角色行为,这是知向行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情境与隐性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同一环境里的人,每个人所受到的环境心理影响大体相同,这种群体中每个人心理环境的一致性,往往以心理氛围的形式出现,而心理氛围又能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一种规范力量,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这种行为风尚对每个成员的约束作用,通过群众的规范舆论和凝聚力等隐性力量表现出来,这种行为风尚对个体的作用过程,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讲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是个体漫长的社会化过程,除了家庭,最重要的性别社会化场所就是学校。因此,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等手段,使大学生形成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情感和信念,自觉地按照维护群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去行动,自动地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榜样感化总是同特定的环境相关,因此,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更加重视教育情境的感染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发生变化,获取与性别角色教育相关信息的途径增加,、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介每天都传递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性别角色信息和文化。现代传媒技术在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学生原有的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被对信息的选择、判断、整合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日趋多元化,应对这种变化要求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更加注重方式与手段的改进与完善。而处于信息、观念多元化环境下的大学生,对有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内容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显性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而隐性教育因其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暗示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可以规避逆反心理,形成有利于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的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增强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等的感染作用。
上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析高校校园媒体良性互动与和谐校园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