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创新理念和强化保障两方面全力推进高校(2)
2016-07-20 01:05
导读:三、创新方式拓展毕业生就业途径 在进行理念革新的基础上,高校应致力于方式创新,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多种手段进行统筹推进,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
三、创新方式拓展毕业生就业途径
在进行理念革新的基础上,高校应致力于方式创新,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多种手段进行统筹推进,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与选择机会。具体而言:
1.加强基地建设。
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同时,高校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能够为就业技能的迁移提供机会,为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获取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实习基地较少,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实践体验。通过高校建立实习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就业体验机会,可以让高校毕业生提前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知,并有侧重地进行改进。
2.鼓励大学生自主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包括为毕业生提供,又包括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相关支持。高等院校应该切实采取举措,帮助学生掌握
条件的分析方法,并结合个人创业资源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自我评估个人
。要通过鼓励和引领,使毕业生对创业的必备条件、创业所将面临的风险、创业的相关注意事项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当然,鼓励创业不代表对所有试图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都持完全支持态度,对一些自我定位不清或者
向有失偏颇的毕业生,高校也应当主动提供服务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及时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
3.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对于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而言,推动职业指导进高校,强化对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培训,积极推行“双证书”试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也有必要主动与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对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在签订劳动、社保服务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障机制 有效的保障机制,是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坚强后盾。只有充分发挥保障机制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才能有效解除毕业生就业时的后顾之忧。具体而言,就业保障机制又可分为绩效考评机制、咨询答疑体系和就业案例分析等几个部分。
1.完善就业绩效考评机制与标准。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还应当从自身建设入手,通过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加以保障。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部门,可以尝试推行以毕业生就业情况为衡量标准的绩效考评机制,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部门人员薪酬相联系,设计出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系统。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各个学院中也同步进行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绩效考评,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作为学院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照标准。
2.健全就业工作咨询及答疑体系。高校毕业生开始就业选择和
准备时,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疑惑,部分同学容易产生症结。这种情况下,咨询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南大学,这种理念已经付诸行动。学校目前已经设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向同学们定期开放,由专门老师给同学们答疑解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咨询、就业方向分析等。就业指导办公室受到了毕业生们的普遍欢迎,吸引了许多尚未临近毕业的同学前来问询。
3.重视毕业生就业案例的研究分析。伴随着的飞速发展,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事的岗位也日益灵活。因此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不仅可以提供有效信息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评估与规划,还能够为高等院校从事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切实依据。此外,在对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和信息后,与历年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能够直观地反映出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与不足,有助于明确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