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的就业工作,各省市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拓宽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旨在从高等院校的角度进行阐述,简析高等院校在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时可以采取的创新举措,进而对高等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定位、职责和功能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创新 保障
探讨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时,有必要先对高校毕业生目前面对的客观进行分析和研究。唯有对就业环境全面认识,方能准确把握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要求。从总体上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平均时间增加,临时就业者以及“高才低用”者的比例上升。高校毕业生相对地位下降。然而,许多高校仍未开始着手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缺乏足够的创新。部部长袁贵仁曾撰文指出,广大高校毕业生是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和就业人群中的优势群体,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深入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完全可以做好的。
一、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就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已经得到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普遍关注,各种应对措施及方案已经陆续实施。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专门对做好高校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并确定了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
看到机遇的同时,也看到了挑战的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从劳动力的供需对比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是数量供给剧增导致供需总量失衡的结果,同时需求变动引起的供需结构失衡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和选择性矛盾而产生的待业或失业问题,成为高校就业工作必须应对的挑战。 大学排名
除此之外,各级劳动力市场的相互独立以及其间的高流动,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许多毕业生对自身价值过高估计,不愿意降低薪酬标准或者岗位预期,宁可失业也不愿“屈就”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其就业空间。
因此,全面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首先应当创新毕业生的理念培养以及就业能力锻炼方式,其次还要辅以卓有成效的保障机制。
二、创新思维,推进毕业生素质培养
要想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尤其要注重毕业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相关意识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有针对性地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素养。首先,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在现代企业组织中,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日常教学中,要让毕业生认识到一个成功而富有效率的团队,需要团队成员的合理分工、相互取长补短;需要每个成员的群策群力、协作共进;需要成员甘于付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竭尽全力。通过培养,让毕业生认识到团体精神的重要性和形成团队意识。
其次,培养服务奉献精神。对个人而言,服务和奉献意味着对别人的帮助和贡献;对企业而言,服务和奉献则常指以等价交换的形式为满足企业、团体或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产品或劳务,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高校应当深化毕业生的服务和奉献意识,培养毕业生对服务和奉献精神的认同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事务,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以改进。
再次,强化沟通表达能力。目前高校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容易在沟通和表达方面较少顾及他人感受。临近就业,如果依旧不懂得掌握沟通的技巧,将会极大地制约毕业生的远期发展。因而,通过强化沟通表达的理念,带动毕业生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