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2)
2016-07-29 01:12
导读:首先,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受到的水平和教育模式不同。一般来说,在信息化较早的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学生们更多时间主要花费在课外的各类
首先,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受到的水平和教育模式不同。一般来说,在信息化较早的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学生们更多时间主要花费在课外的各类
培训,如培训、培训和绘画培训。因此,“第一课堂”在大城市的的影响,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削弱。同时,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学生,则在当前
高考制度影响下,更加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学习。那么,情况与我们的经验印象是否一致呢?根据调查的资料表明,来自于城市化水平越高地区的学生,对受教育形式多元性的要求就越加强烈。从获得数据来看,对“将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这类传统的教育形式,支持率由农村学生到城市学生不断下降。与此相对应地,“各种第二课堂”的支持率则是呈增长的趋势。结合卡方,可证明学生所处的地区发展水平对学生在课程形式上的选择是有影响的。当然,不同的传统教育形式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课程的教育形式选择上,还需考虑家庭居住地方面的影响。
其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受不同阶段制定的目标的影响,对年级因素与教育形式的调查,将有助于高校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与课程形式上的选择更加理性。因此,在调查中,涉及年级与不同教育间关系的考察。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涉及四种类型:有矛盾但可协调、没有影响只是促进、影响专业教育质量、不好确定。从数据分析可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对传统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紧张程度的认识上,趋于紧张。这表明随着年级因素的升高,对大学教育认同程度也随之增高,大学生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关系的紧张程度认识也是随之降低。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再次,前面已经提到大学生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间即集中于低年级。怎样解决大学生认识程度与其受教育的矛盾呢?我们认为在坚持对低年级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需对低年级大学生的文化理念进行重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选择不一样。可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选择为各年级的主要选择。也就是说,无论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大学生,在选择上,都在课程开设形式的多样化选择上具有较强的偏好。因此,结合文化理念的重塑,需要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开展,用以活泼课堂气氛,同时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存在和谐之处的理念深入低年级大学生的心中。
四、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行为状况
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态度反映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知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欧美文化也日益渗透到中国文化中,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否能够理性看待中西文化的融合,即二者在冲突程度、是否在中国获得普遍的认可以及西方节日内涵在中国人当中是否理解。
为此,针对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笔者通过对地域与对西方节日的态度的分析,发现两者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二者为独立因素。根据卡方数据表明:一方面,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另一方面,两者的卡方系数为2.149,自由度为6,没有通过在0.01水平下的检验,假设虚拟假设为两者不存在关系,备择假设为两者有关系,说明两者不存在关系。同时在“将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的一项上,两者的相关性亦不存在,因此,表明当前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同时在支持传统假日的态度上是不存在差异的,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和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政策是相对成功的,能够使大学生拥有相对自主的价值理念体系。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五、结语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冲突指数以及行为倾向得分的测量,结合当前大学生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的差异,使用均值分析,得出目前高校内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在认知水平、冲突指数以及态度得分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基本常识较为了解以及对待传统文化上比较热情;而在冲突指数方面,男女生则未显示出实际的差异。专业方面,由于搜集的资料所限,文理科生在三个方面的差异未能显示。年级上,态度得分呈现大一学生在认知正误方面的正确率最高。冲突指数方面,呈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冲突指数越高的趋势。大一学生认为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大。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通过交叉表的分析,可知在态度最高得分上,具有年级升高,热情上升的特点,在三个测量值的相关关系中,冲突指数与行为倾向的关系呈弱的正相关。
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德育功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根据调查资料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必须考虑学生在年级、专业和性别上的差异,还要注意在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避免因时间冲突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持较高热情的同时,却对学校开设的各种传统课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另外,还要通过班集体和相关组织影响大学生个体,形成对传统文
化学习的氛围,并且要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大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其自身提高素质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