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奈达等效论与官职“青衣”翻译分析

2016-07-29 01:1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奈达等效论与官职“青衣”翻译分析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英译本在汉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各项研究成果丰富。试图运用等效理论,对霍克思和杨宪益两个译本中官职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青衣;等效翻译
  
  1 《红楼梦》译本

  清代大师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成就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长久以来,曾先后出现多个译本,其中以霍克思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3-1982出版,下称霍译本)和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3出版,下称杨译本)最为人称道。因译者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风格迥异。
  《红楼梦》霍译本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语言精确优美,紧扣原文,力保原味,直译兼意译,归化与异化相结合,曾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论为:“该译本在规模和质量上均足以同韦利翻译的《源氏物语》相比美。”杨译本则显得更本土化,忠实原文,偏好直译,以异化方式为主。

  2 等效论

  等效论是古今中外翻译家翻译的目的与原则,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中国古代翻译家玄奘,其“求真喻俗”的翻译原则既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又表达了对翻译效果的重视。
  尤金•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之间的关系上基本相同”。他将对等翻译分为两类,即“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其后,又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动态对等“换称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再次指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奈达提出,等效翻译的主要方法为”通达型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型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分别偏重于读者的等同理解和作者意图的准确传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精神主旨、事实形象和风格韵味是等效翻译的三大要素。其中,精神主旨是信息的核心,风格韵味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当译文形式难以为读者接受时,便会对原文中的细节(即事实形象)加以调整,以求达到原文读者所获的阅读效果。

  3 两个译本中的法律官职“青衣”的翻译

  “青衣”在文中多次出现,其所指大相径庭,一指中国古代戏剧表演中的女性角色,本文对此分析略去不提;二指青色或黑色的衣服,汉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例如,《梁书•侯景传》有言:“后景果乘白马,兵皆青衣。”青衣亦引申为代指穿青衣或黑衣之人,其中也指役吏,差役。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齐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笔,不知何词,使青衣执之而去。”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中,贾府家奴旺儿被告,察院派遣青衣前往传讯。此处,“青衣”应指身穿青衣或是黑衣的都察院差役。
  霍译本中“青衣”被译为blackcoat,而杨译本则选用了runner。
  Blackcoat n.①(贬)牧师;②(美俗)殡丁馆人员,职员;③薪金者(区别於产业工人等体力劳动者)。
  Runner n.①战争时期,前线传递情报的士兵;②赛跑者;③(棒球)跑垒者;(美足)带球进攻球员④跑腿的人,外勤人员;⑤(怠行等的)收款员,收帐员,推销员,兜售者;⑥送信人;⑦(英史)巡捕;⑧逃亡。
  者“青衣”借指衙役,以标志性服饰代指专属职业之人,运用了提喻(synecdoche)的修辞手法。霍译本遵循这一语言现象,将“青衣”相对应的译为blackcoat,字面上似乎实现了对等,均以所传服饰指代所指之人,但在中blackcoat的三个常见释义,如上文所提,均不符合文中的意义,给读者,尤其是英语读者,造成了较大了的误解;反观杨译本,runner在英国上曾被用以指称巡捕,与文中承担传讯之职的“青衣”,虽职责不尽相同,但更为贴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此处的翻译,霍译本采用了归化的方法,是通达型翻译,旨在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但却因为中西法律制度的极大差异,没有较好功能对等词,虽然实现了形势上的对等,在读者接受效果及所产生的反应,显然没有达到译者想要的“功能对等”。
  杨译本选用runner忠于原作者,如实传递原文意义,运用异化,进行了语义型翻译。他通过对中西方法律官职职责的比较,寻求了较好的对等词汇。Runner兼有送信人和巡捕之意,虽不能像英语母语读者完全准确地阐释“青衣”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却体现了文中其作为衙差,奉命传讯案件当事人,行使职责。

  4 等效翻译策略

  “翻译作品与原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只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同。”等效论在翻译过程中,对三个概念进行了强调,即:一是接受者的概念;二是效果的概念;三是等效的概念。一个译文,只有被读者所接受认可,其翻译才算完成;读者的接受和认可就是他们在阅读译文时接收到的信息,与阅读后所产生了反应,即效果;最后,若译文的信息反应与原文一致,那么翻译便成功完成,达到了等效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仅仅形式上的对等可能带来截然相反的语用功能,因此,译者应同时追求两个对等的实现,尽量
  做到两者兼顾。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读者接受能力的限制,常常需要对原文语义加以改变。
  最常见的语义调整莫过于词汇的调整和句法结构的调整。在词汇方面,中英双语中存在“对等词汇”,即指代或表达同一事物或事件的词汇。但一味的偏信所谓的“对等词汇”,而不对上下文语境加以分析,很容易造成语义的偏差。例如上文所诉《红楼梦中》“青衣”霍译版本,将其译作blackcoat,虽在字面形式上似乎实现了绝妙的对等,却出现了信息的误传。在句法方面,为“竹型结构”,前端开放,句子重心一般放在句子尾部;而“树型结构”的英语,则将重心置于句首,开放后端,其后可无限制添加信息。若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生搬硬套原句结构,极易产生“翻译腔”。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结合上文分析,语义准确传达,读者同等接受信息来看,杨译本的“青衣”译作runner,较之霍译本,略胜一筹。

  5 结语

  “等效原则首先要求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同时也要求译文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风格韵味,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如此。”本文选取《红楼梦》中法律官职“青衣”的翻译,以霍译本和杨译本为例,在等效论的翻译视角下,对其信息传达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霍译本按照字面形式,将“青衣”翻作blackcoat,以服饰指代官职人物,保留了原汉语中提喻的修辞手法,保持了“与此相适应的风格韵味”。但由于blackcoat在英语中的意义与汉语相差过远,反而没能正确有效地“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相较之下,杨译本虽然舍弃了原文的修辞手法,选用极其浅白的等效对应词汇-runner,但成功地使读者了解所指何人所谓何事,实现了传神的目标。

    上一篇:关于文化模式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