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英译本在汉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各项研究成果丰富。试图运用等效理论,对霍克思和杨宪益两个译本中官职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青衣;等效翻译
1 《红楼梦》译本
清代大师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成就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长久以来,曾先后出现多个译本,其中以霍克思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3-1982出版,下称霍译本)和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3出版,下称杨译本)最为人称道。因译者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风格迥异。
《红楼梦》霍译本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语言精确优美,紧扣原文,力保原味,直译兼意译,归化与异化相结合,曾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论为:“该译本在规模和质量上均足以同韦利翻译的《源氏物语》相比美。”杨译本则显得更本土化,忠实原文,偏好直译,以异化方式为主。
2 等效论
等效论是古今中外翻译家翻译的目的与原则,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中国古代翻译家玄奘,其“求真喻俗”的翻译原则既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又表达了对翻译效果的重视。
尤金•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之间的关系上基本相同”。他将对等翻译分为两类,即“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其后,又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动态对等“换称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再次指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奈达提出,等效翻译的主要方法为”通达型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型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分别偏重于读者的等同理解和作者意图的准确传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精神主旨、事实形象和风格韵味是等效翻译的三大要素。其中,精神主旨是信息的核心,风格韵味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当译文形式难以为读者接受时,便会对原文中的细节(即事实形象)加以调整,以求达到原文读者所获的阅读效果。
3 两个译本中的法律官职“青衣”的翻译
“青衣”在文中多次出现,其所指大相径庭,一指中国古代戏剧表演中的女性角色,本文对此分析略去不提;二指青色或黑色的衣服,汉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例如,《梁书•侯景传》有言:“后景果乘白马,兵皆青衣。”青衣亦引申为代指穿青衣或黑衣之人,其中也指役吏,差役。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齐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笔,不知何词,使青衣执之而去。”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中,贾府家奴旺儿被告,察院派遣青衣前往传讯。此处,“青衣”应指身穿青衣或是黑衣的都察院差役。
霍译本中“青衣”被译为blackcoat,而杨译本则选用了runner。
Blackcoat n.①(贬)牧师;②(美俗)殡丁馆人员,职员;③薪金者(区别於产业工人等体力劳动者)。
Runner n.①战争时期,前线传递情报的士兵;②赛跑者;③(棒球)跑垒者;(美足)带球进攻球员④跑腿的人,外勤人员;⑤(怠行等的)收款员,收帐员,推销员,兜售者;⑥送信人;⑦(英史)巡捕;⑧逃亡。
者“青衣”借指衙役,以标志性服饰代指专属职业之人,运用了提喻(synecdoche)的修辞手法。霍译本遵循这一语言现象,将“青衣”相对应的译为blackcoat,字面上似乎实现了对等,均以所传服饰指代所指之人,但在中blackcoat的三个常见释义,如上文所提,均不符合文中的意义,给读者,尤其是英语读者,造成了较大了的误解;反观杨译本,runner在英国上曾被用以指称巡捕,与文中承担传讯之职的“青衣”,虽职责不尽相同,但更为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