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2)

2016-07-31 01:03
导读: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布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发布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发布;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和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http://www.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教育应用大会[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唐俊英.从国家精品课程政策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1).
  [9]周志红.精品课程网络环境设计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5(2).
  [10]何静.对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煤炭,2006(1).

上一篇:试论针对高校毕业生阅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