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阶层固化 高校 就业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向1500名高校生和100家用人单位发出问卷,了解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在选择方面的不同需求,深入剖析在阶层固化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试图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
长期以来,通过读书而实现向上一阶层流动是众多普通家庭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趋严重。并且由于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阶层之间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严重打击了广大家长继续投入的热情,甚至丧失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动力,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因此,研究高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对策已迫在眉睫。
本次调查共收回应届高校毕业生问卷1399份。其中本科生占68.5%,硕士研究生占29.3%,博士研究生占2%;回收用人单位问卷93份,主要调查对象为用人单位领导或人事主管。其中党政机关占1.1%,事业单位占7.5%,国有企业占7.5%,民营企业占55.9%%,三资企业占19.4%,其他占7.6%。
1、阶层固化下高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
在回收的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中,认为高校毕业生计划组织能力一般的占据了近50%,而认为该项能力很好的仅有6.5%:认为、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一般的占据了56%,而认为该项能力很好的仅有8.6%;认为工作业绩一般的占据了55%,而认为很好的仅有8%。由此可见,尽管高校毕业生在活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其自身的各项能力与用人单位预期的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2 学校就业方式单一、内容老化,缺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多年以来。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始终只注重、制作等方式方法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规划、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致使很多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成效甚微。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或讲座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仅占了3.1%,而认为学校或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不能满足就业需要的竟然高达84.1%。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41.5%和36.4%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就业培训和就业个人辅导和咨询。
1.3 结构性失业严重,用人单位招聘不到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两种现象并存
由于社会阶层同化明显,阶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难,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试图一步到位。根据调查显示,在工作地域选择上。80%的大学生选择在发达地区就业,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在职业选择上,除20%的学生选择自主外,约66%的大学生选择了外资、合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以及科教卫生等工作稳定、福利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单位。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便出现了诸如外资、合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党政机关等所谓的好单位大家都蜂拥而至,而地域较偏远、待遇较差的单位则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1.4 社会各类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干扰较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社会各阶层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社会各阶层不仅自我再生、复制,而且阶层之间流动性开始减少。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靠文凭、证书或者特殊技能,伴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竞争,这其中当然包括财富和权力。社会监管的缺失给了这些社会力量很大的活动空间,甚至呈现逐步取代高校毕业生本身的能力和技能的趋势。据“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高校毕业生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以毕业后半年为界,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而阶层子女未就业的只有15%。中国社科院早在2004年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多。时任课题组长的陆学艺当时也警惕地指出:“如果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百年长此以往,就不是2.1倍的问题了,这个数字就会高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