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2)
2016-08-01 01:01
导读:(二)岗位性质原因 辅导员工作强度比较高,工作时间不定时,经常需要加班,加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素质、辨别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比较差,外部
(二)岗位性质原因
辅导员工作强度比较高,工作时间不定时,经常需要加班,加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素质、辨别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比较差,外部又比较复杂,学生经常发生各种问题甚至危机事件。尽管辅导员工作强度高,但是享受的待遇相对较低,这也是导致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感到缺乏工作上升空间、付出与回报不等值、对未来产生迷茫的重要原因。辅导员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岗位性质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辅导员岗位的职责任务规定不明确。关于辅导员的职责,虽然文件上明确规定是“高等学校教师和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一直存在“错位”和“越位”现象。辅导员与学校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关系比较混乱,如辅导员与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辅导员与共青团干部之间的关系,辅导员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关系等等。凡是涉及学生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与参与,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和日常管理外,还要代替一些其他岗位人员承担学生事务。于是很多辅导员缺少进一步学习和的时间,影响了职业生涯的发展。
第二,辅导员缺少进修机会,职称评审困难,压力大。长期以来,高校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正轨,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对辅导员队伍“重使用、轻培养”。学校也不能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他们在岗位上发展,使辅导员在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现在高校在政策上对辅导员的保障不够到位,辅导员编制配额严重缺乏,在评职称方面也障碍重重,部分学校甚至还把辅导员当做一般的管理职工对待,只允许晋升行政级别,不能参加教师职称评定。同时,辅导员待遇不高,如果没有正式编制的辅导员岗位则收入更低。这些政策上的因素使得辅导员感到在学校中地位低、不受重视、升职无望,加重了职业高原期倦怠的情绪。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三,工作压力大、风险大,工作成效难以衡量。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导致辅导员很难像专任教师一样能够取得显性的工作成绩,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用于应付各类细小烦琐的学生管理事务。辅导员的工作通常都是在学校党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安排部署下,具体实施上级部门的政策,执行性比较强。同时,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难以衡量的,辅导员经常工作繁重,却不见成效。如果发生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甚至会为辅导员的长期工作积累添上阴影。这些都加强了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的不良情绪和状态,产生的这些心理感受反应在日常工作行为中,难免出现问题,造成不良情绪的又一次恶性循环。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职业高原问题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各项改革的进行,高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导致人员晋升的机会减少,进入职业高原期的高校辅导员将会更加普遍。有资源管理的研究者认为,“高原期”在个体职业发展上是健康的,这意味着职员掌握了相对成熟的职业技能、在职业发展上日趋稳定。但是职业高原期如果过度延长,就会出现很多负面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工作缺乏激情、倦怠感严重、工作效率减低与离职等,为了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对个人的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自我生涯规划设计是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中央16号文以及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各高校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鼓励辅导员走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职业化,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作;专业化,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并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鼓励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专家化,辅导员成为较高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副高以上职称),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3]。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然对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符合个人不断提升进取、解决职业高原负面问题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Ference TP,Stoner,JA,1977.Warren EK.Managing the Careerplateau[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4.
[2]宋秋芬.高校员职业高原问题与自我生涯设计策略[J].华章,2008,(7).
[3]刘海春.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