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大学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基础(2)

2016-08-10 01:02
导读:二、大学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着力加大大学文化建设力度的态势已见端倪。在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

  二、大学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着力加大大学文化建设力度的态势已见端倪。在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办学特色培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支撑等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日益受到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视。大学文化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补充作用
  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要素,而大学文化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现实的学校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等,这些隐性文化因素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校训、标语以及形式各异的风格,和各项活动集中反映着学校领导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培养意向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同化和导向力量,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补充。
  (二)对大学在校生素质结构的完善作用
  在行为和实践上片面强调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建构自身素质结构的需要。大学文化的陶冶是指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多是要靠学生自己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思维和体感中学到东西。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以学生自觉教育的形式完成。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也只有在健康向上、求真务实的文化环境中养成和陶冶。

  (三)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标签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处于发展的起步期和建设期的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不能忽视大学文化对人才特色的独特作用。正如清华学子的自强不息精神,北大学子的追求进步精神。大学生走向,其母校的精神特征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口碑,也散发着母校的影响力。这种精神特征继承于母校,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扬光大,增加了人才自身的附加值,从而形成以大学精神烘托下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特色的循环促进。
  (四)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深远影响作用
  知识时代,行业和技术工种换代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也呈加快的趋势,同时,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跟不上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的速度,其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这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在专业教育上基本难于达到,学校只有通过大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岗位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新大学文化建设,提高人才的内涵素质
  文化建设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要把握时代脉搏,从学生不断变化和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出发,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大学文化,就要实现观念、制度、载体和作用方式的创新。
  (一)树立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大学文化观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现代大学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但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建构与很多办学悠久的大学有较大差距,即作为大学的深层文化模式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大学里的各种文艺和社团活动,是第一课堂之外的一种辅助的校园育人活动,关注的是基本意义上的各种校园文化现象和学生为主体的自发、自主的文化活动,作为文化核心的大学精神普遍没有得到成熟的积淀。仅凭相对较低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无法标志大学的文化精神,也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更无法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发展源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文化必须创新观念,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大学文化观。新的大学文化观是一种比校园文化更加上位的文化观,不仅包含校园文化活动,还应包括理念、制度、物质载体和活动等多个层面。文化主体不单是学生,而是通过塑造“文化校园”,使大学文化成为一种总体性的校园文化理念,渗透于校园内的全部理念、制度、物质载体和活动之中。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形成一体化的大学文化全员共建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大学文化基本上是着眼于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一项具体工作,外在性、附加性、表面化、具体化、主体缺失、精神缺失等等是其主要特征。这种处在较低文化内涵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利于校园文化与大学文化精神的融合,使校园文化活动脱离了大学精神主体,致使本应与大学精神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领域被人为割裂,缺乏内在精神支持;也造成了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迎合和突兀等特征,形成“为活动而活动”、非主体参与者旁观的现象,致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处于脱离大学文化建设主体参与者的尴尬境界,使校园文化被误认为专业学习之外的带有装饰色彩的文体活动。基于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应当以制度的形式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改变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机构、人员单一化的局面,统一思想,统筹规划,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机制。
  (三)营造提升人才内涵的无声无形的文化教育环境
  就大学文化中教育影响的呈现方式而言,一种方式是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影响,另一种是通过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大学文化的作用方式的创新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外化转变为以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无声无形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构建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过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作用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按照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使大学文化全方位、全过程发挥影响作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四)构建多元化大学文化载体
  与作用方式相对应的,学生对文化影响的接受方式,也可以分为有意接受和无意接受两种。对有意接受而言,学生总是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什么,接受什么,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采用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的方式,不断的调节自己,以求最大限度的获得各种经验;而对无意接受来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经验,通过非特定的反应接受教育影响,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要改变重社团文化,轻班级文化的思路,重视非正式群体建设,实现载体的创新。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无形的、持续的、潜在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独立思维能力,以活动和交往促自律,通过自己的理性探究,审视既定的规范体系,在工作岗位中自觉负起责任与使命,尊重真理,热爱知识,体验奉献、创造之愉悦,尽责之崇高,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有自身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麦茂生,等.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2]黄国华,孙淑娟.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与实践,2009,(3).

上一篇: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