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大学 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大学群体中实现“错位发展”,大学文化建设是关键一环。本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问题分析,发现大学文化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内涵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通过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文化无形的、持续的、潜在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有自身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社会对人才的类型与层次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需要一批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潜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给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从自身的发展看,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是区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专科转型而来,与老牌本科大学相比,不但具有本科办学短、文化积淀浅等先天不足,而且受师资力量、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的局限,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型人才并不现实。新建本科院校也不可能像高职高专一样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一、二流本科大学与职业院校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实现“错位发展”,就必须在“高级”上下功夫,培养出“既不同于普通本科,也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增容,与普通本科相比,它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与专科层次相比,强调一定的基础,强调一定的后继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
(一)新建本科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人文科技素养,形成相对扎实和完备的理论知识结构。此外,还需要通过使其具备必要的应用性知识。使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既区分于研究型大学,也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形成差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科学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即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技能性知识相对熟悉,生产的全程性知识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等知识相对丰富,确保应用型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具备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质和基础。[2]
2.技术层面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介于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是掌握完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生产领域实际问题、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的高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的特征,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1]
3.能力层面
从能力层面看,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能力的多样性上。所谓能力的多样性是指既有专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有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的多样性,是建立在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上的技术与技术应用能力,是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有掌握相关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服务技术和商业谈判技术以及获取和综合信息的技术等能力。
4.素质层面
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特别整合其知识、技术、技能等专业素质,创造性地应对和社会形势变化,同时需要应用型人才具备较强的、文化、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人才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一种社会胸襟、精神境界和历史眼光,是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以及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出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充足的自信心、强烈的责任心等等非智力素质。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办学层次的提升带来了办学定位的迅速转变。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充分体现“高级”的内涵
高级的内涵表现为“高素质”,即除了既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又需要有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综合性素质。其次,表现在“高技术”,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大学培养的高层次领域、高科技范畴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不需要有那么“高”的知识理论和创新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它不同于停留于精通某一项工种、某一岗位即可的“技师”型人才,而是“高”于职业院校培养的一般“技术蓝领”,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探索时间尚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充分体现“高级”的内涵。
2.缺乏岗位所需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更和大学的文化熏陶和大学的学风密切联系。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就业后,缺乏对岗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频繁变换发展方向,丧失了单位对人才的信任度,也破坏了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
3.存在“量”与“质”的供需矛盾
从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看,一方面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是市场需求的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有又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即“量”与“质”供需矛盾。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口径不合。新建本科院校在强调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时,面临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怪圈,容易把文化教育仅仅视为附加课程,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层面把文化教育分离于专业教育领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