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2)
2016-08-13 01:03
导读:(二)强化大学网络在校园中的服务性功能 “大学就是受者知识消费服务的提供方。为了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大学必须融合办学资源;同时,在条件下
(二)强化大学网络在校园中的服务性功能
“大学就是受者知识消费服务的提供方。为了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大学必须融合办学资源;同时,在条件下,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大学有义务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主要指提供优秀
和科技服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接受的理念。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宏观上,服务社会应当是大学文化及科研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而微观上,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实现高校内部的服务,才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高校内部的服务对象容易被简单地认为只有被教育者,其实不然,校内服务的主体应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可以既是服务的需求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被教育者那里获得服务;教育者也应当注重在服务于被教育者的同时,鼓励和帮助被教育者自我服务。
高校网络文化构建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是能否满足高校师生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对于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能否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服务和信息文化服务。传统的大学文化往往是在大学中提供一些固定的场所,师生在里面进行一定形式的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文化中,文化活动更多的可以在虚拟载体中进行,而且在时间上更为灵活,形式也可以更多样,这正是网络文化的优势所在。高校师生对文化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贴近于科研学术、、家庭生活、个人职涯发展等方面;而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多偏重于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我青春风采,参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辅导、
就业等方面。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要构建好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应当坚持服务理念,努力为师生提供文化活动的网络平台,并提供服务功能。比如,数字、
期刊数据库、读书类网站、学术类网站由于载入并集合了大量的科研动态、古今典籍、前沿观点等文化成果,为师生查阅学习资料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网站、网站、期刊满足了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视频网站、网络台、社区网站、交互式网站、FTP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思想互动的网上家园;就业创业网站、心理咨询网站、勤工助学网站,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以服务功能满足主体参与者的文化需求,再通过上文中所述的主体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结合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将不难在高校内发掘出更多潜在的文化需求,若能把握好需求的趋势并加以实现,必将因为内聚人心的文化引力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网络文化的繁荣。
(三)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
现代高校在自身的运作和实现服务的过程中愈加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数字化校园正是构建大学网络文化、改善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又随之迅速涌入人类社会。大学文化是要通过长久的积淀才能形成的,但网络文化的构建和活力的保持,也需要建设者在技术应用上跟得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不懂得尊重技术,不去持续学习新技术,不敢大胆尝试应用新技术,即便是大学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由于技术应用的陈旧乏新,网络功能差强人意,不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和文化体验,大学文化的网络载体一定会逐渐失去对主体参与者的吸引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对新技术的跟进和学习,应该交由专门的团队,最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研究新技术,然后将新技术应用到校园网络中,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更丰富的形式和更稳固的平台。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愈加成熟,使用者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在国内,高校的应用似乎极少。高校能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便捷的校内信息服务,以及优质网络文化的,是很值得探究的。对此,具有信息技术科研优势的理工科高校可以大胆尝试,在校园中应用前沿的、适用的、实用的物联网技术,若能更早地将新技术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就可以构建出更具特色的数字化大学文化。
(四)在大学网络文化构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大学的社会功能上讲,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但同时不应当过分追求普遍化、同质化,用过于固定的模式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否则将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学生既是大学网络文化的营造者,又是大学网络文化的受益者,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大学网络文化的空间和融入大学网络文化的条件。
首要地,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大学之于学生,首先是“育人”。育人应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个人品质往往会成为学生认知、接受并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导向。缺乏个性的学生群体势必缺乏创造力。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学生个体独立性、个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应以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为主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组织实施。其次,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确保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会歪曲或走向极端。在引导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说教或是强制性的管理等旧有方法,而应该秉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与学生有效地沟通,用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心灵健康成长,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后,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
行政管理干预。教育者通常情况下适当引导大学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规范网络文化构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教育者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学生社团,承担起部分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发挥被教育者在大学网络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将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朝夕可成。我们在构建优质大学文化的过程中,网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有时也会使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在实践中适时反思,不断找到适宜的路径。国内的大学为何鲜有国际级的名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为何难以创造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成果,大学文化的弱势是关键因素之一。如何结合每所大学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以开放的心态、先进的理念、长远的目光,构建出既秉承精髓,又具有创新求异特色的大学文化,应当是我们大胆思考和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杨振斌,冯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7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