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活力 优化教学过程(1)
2017-08-13 01:3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激发课堂活力 优化教学过程(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经济起飞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
摘 要:经济起飞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着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目前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还不尽人意,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再提高。本文试就中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肤浅地探索,冒昧地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当之处还望同仁们海涵。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其主旨是“高效能、低消耗,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①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是科学劳动组织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讲求效益,又要讲求经济。即劳动者要在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的同时,在可能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人类从事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是培养人才,出精神产品的事业,教育劳动是人类劳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受这一共同规律所制约。在造就精神产品的过程中,要求耗时少,社会效果最佳,出的人才最顶用。尤其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国际竞争的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和科技上,谁讲求效益、追求最优化原则,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提出从效果、质量和时间、精力双重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其进步性正是在于它经常召唤学校:不仅在教学方面,还要在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考虑从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工作,既争取尽可能的高质量、高效果,又力求在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上有所控制,决不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保证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有利于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简单地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里,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迅速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最优化原理只是给人指明一般的实施程序和一套近乎算法的措施(具体办法),但是在这教学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发挥教师创造性才能的作用。“掌握跟教育工作中的死板公式相对立的最优化思想,将会尽力促进教师创造个性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才干和提高教学教育工作的艺术。”②
二、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③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必须依据的教学原则有:
1、教学整体性原则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这原则是由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任务、目的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总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贯彻:(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3)身心发展的统一,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等等。
2、启发创造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教学中应必须贯彻:(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师生协调性原则
它要求我们在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必须(1)贯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必须贯彻:(1)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3)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紧密配合。 大学排名
三、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1、精心导学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④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段导言,就犹如磁石吸铁,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复习提问这一传统方法外,更需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种形式来导入新课,以渲染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在《故都的秋》一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教师板书本篇的文题“故都的秋”,问: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郁达夫读到的又是什么?
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学生欲解除疑惑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
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哲理小故事导入新课;或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质疑导入;或借助歌谣导入……
2、创设问题情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⑤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维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时常运用了“问题情境法”,在课堂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知识的“心愤愤”、“口悱悱”的急需状态,从而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进而一问下去,这样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恰当的设疑,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课文“预习提示”是这样评价信陵君为人:礼贤下士,急人所困。礼贤下士,固然不假,但急人所困,笔者不敢苟同。教师的首先发难,使同学们对课本的理解热情空前高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质疑。信陵君窃符救赵,究竟急何人之困?他可曾为自己赖以为生的国家着想过?信陵君不顾国家安危、人民利益,擅自调动军队,即为不义;欺君罔上,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即为不忠;身居高位(仅次于魏王),不为国家着想,不为百姓造福,因一己私利,投奔外国,即为不仁。可见,信陵君对赵国固然有“义”举,对自己国家却不义、不忠、不仁,因此我们能说他是急人所困的仁人贤士吗?诸如此类的讨论不仅将师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向了深入,而且更使学生明了:适时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让自己的思维纵横跌宕,轻舞飞扬。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