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1)(2)

2017-08-27 02:01
导读:三、教学论研究“生存论转向”的论域 由于生存论以人的生存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结构。在生存论的关照下.研

三、教学论研究“生存论转向”的论域

由于生存论以人的生存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结构。在生存论的关照下.研究者必然对“什么是生存”、“生存为何”、“生存如何”、“生存何为”、“如何生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究,使教学生活世界从“后台”拉回到“前台”,从遮蔽走向澄明。

(一)生存目的

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不是随意而行的,而是人为的、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我为性”和“为我性”、目的性与手段性等基本特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自己生存的主人,不是他人生存的工具。康德则明确提出了“人是目的”的思想。那么,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生活形态,有哪些生存目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生活对于教师意味着什么?是否只有克己奉公和自我牺牲?如果不是,教学生活对于教师个体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目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此外,教学目的体系和表述上存在哪些偏差和缺失?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生存主体

教学生活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离不开师生的生命存在。教师和学生首先以身体存在于教学生活世界中。因此,教学生活是一种基于生命的身体实践。也就是说,教学是在“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基础上进行的身体实践。一方面,教学活动总是身体实践,总是属于身体的,须臾不能离开身体。教学活动必然是在血肉形身中体现其所是、实现其所向。另一方面,身体不仅仅作为手段存在,还是目的本身。身体不仅是师生之间以及与他人、社会沟通、交往的中介与支点,更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起点。身体不是仆役,不是手段,不是过渡,也不是外壳,而是师生自我的体现和表征。当教学活动离开教师身体,或忽略身体存在,那么它就不是一种本真的教学生活,而是非本真的、外在的异化劳作。因而,身体在教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生身心健康问题影响着教学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实现。那么,在现实教学生活中,师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有效解决?等等。研究者应切实关注师生身心健康,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以增强师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生存时空

教学生活总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因此,时间和空间是教学生活研究不可或缺的维度。在海德格尔看来,“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在美国学者许茨看来,个体所处的具体生活世界就通过这些时间和空间视角,经过个体的“生平情境”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的过滤,被个体转化成他自己的世界。那么,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态?存在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如何布置、美化教学生活环境,如何缓解或消除生存空间的各种悖论和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研究者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以便为师生创建良好教学生活环境,为幸福教学生活的构建创造条件。

(四)生存关系

教学生活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发生在现实关系中的以“生命点燃生命”、“生命激扬生命”的主体间活动。一定的现实关系是教学生活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反过来,各种现实的生存关系通过教学生活得以建构和优化。教学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生存关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与自我的伦理性关系,二是与他人的社会性关系,三是与文化世界的认识性关系。我们认为,各种教学关系不是预设的,而是建构生成的。就师生关系而言,它不是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生动地显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生成的,并因之优化或者僵化甚至恶化。因此,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有:现实的教学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存在哪些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教学关系如何优化和建构,需要哪些条件的支撑,有哪些基本策略?教学生活与日常生活、其他社会生活等相关生活形态有何区别和联系?等等。

(五)生存意义

追寻意义是人的生命本性。人不能忍受一无所执的无意义的生活。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叛离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教学生活如果没有意义,或者没有确定的、可靠的意义,就容易陷入“不能承受之轻”或虚无主义的状态,或者变成别人的生活和替别人生活。这样的教学生活违背了生活之本意,从而失去了它本来的目的。教学生活意义是一个由不同意义组成的意义结构或“意义场”。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意义,那么教学生活意义将是匮乏的、不充盈的,教学生活也处于“不完满”状态。然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生活意义发生了偏离,呈现出“外在化”、“派生性”、“工具化”、“局部化”倾向。外在化是指教学生活意义不是来自于教学生活本身,而是来自于外在的事物或客体,因而是外在的意义。派生性是指教学生活的意义是第二性的,是被创造的、被规定的。教学生活本身不再是生活意义的源泉,而只能从其他“意义源”中“分有”意义。工具化是指教学生活是执行和完成其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因而是一种工具意义。那么,如何使教学生活意义得以澄明,从匮乏状态走向充盈、完满状态?如何让师生过上有意义的幸福生活?这需要研究者给予必要的关注。四、教学论研究“生存论转向”的意义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既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有其现实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

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有助于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形而上的思辨状态走向形而下的实践关切,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宏大叙事走向微型探究。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性思维”向“生活性思维”的转变。教学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人作为价值和意义之源的、以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和完善为指向的属人的世界。因此,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范式不只是一味地关注科学知识世界,而是更多地关注教学生活世界,从人自身或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来看教学世界。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以主观方式”把握“作为人的具体活动,作为实践”的教学生活实践。教学论研究的“生活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把教学生活世界视为“客观世界”的倾向。

2.对象性思维向参与性思维的转变。“对象性思维”是指研究者在教学生活世界之外冷眼旁观,通过各种主观的形式审视教学生活世界,以寻求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一种思维形式。教学论的生存论范式要求研究者在考察教学生活时,不能置身于教学生活世界之外,远距离地、高高在上地观察、审视教学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而是以一种参与者的眼光分析、考察教学生活。

3.抽象性思维向具体性思维的转变。教学生活世界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不是形而上的观念世界。教学生活也是具体的、属人的现实生活。教学论的生存论范式内在地要求研究者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全面把握和透视教学生活。

4.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转变。教学生活世界不是单子式个体构成的,而是在相互交往、相互沟通中形成的一种关系性网络。教学论的生存论路向是用一种关系性思维来关照教学生活世界,在考察教学关系时,不是将其孤立开来,而是将其放置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考察。

(二)有利于研究者研究角色和研究方法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往往是对立的、区隔的。研究者往往处于高位态,而被研究者处于低位态,研究者是局外人,他总是把自己从现实的教学生活中分离开来。他的研究是“为了”教学生活能够得到改造,而研究者自己却不参与教学生活的改造,或者说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参与改造。但我们若要研究教学生活,显然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一来,师生成为研究者的合作伙伴,研究者成为教学生活的解释者、关怀者,并由外在走向内在,由裁定走向参与,由宣示走向对话。此外,教学生活研究“是一种关注的行为:我们想知道什么是生存最基本的东西,关注就是关心我们所爱的人,与之分享我们的一切”,我们也只有“从对产生所有可能形式的人类生活世界的现象的理解出发”,才会“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的存在,理解存在和我们生命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理解我们对其负有教育责任的人们的生活”。因此,研究者只有走入教学生活世界,直面教学生活本身,关注教学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是什么样子,才有可能获得对教学生活体验的本质或意义的深刻理解。这就要求研究者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合理地运用各种质性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法、主客位研究法,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需要指出的是,生存论视角只是教学论研究视角结构中的一个视角,它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一种参考框架、“看的方式”,不能照搬套用。理由在于:其一,生存论作为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有着自己的理论论域;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中产生的、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关照教学生活研究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不足。因而,生存论不能也不可能涵盖教学论的研究领域。其二,生存论本身并非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是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生存论是“一项不懈的和未然性的思想使命”,“将一直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这是因为“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开放性、未定性与历史性造就了生存论的未完成性”。因此,教学论研究者一方面要对生存论进行教育学加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理论成果,实现研究视角的多元互补,为教学生活质量提升奠定基础,使师生过上幸福的教学生活。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