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指以教学生活世界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存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走出教学论研究误区的理性选择,也是解决教学生活世界中诸多生存问题和生存矛盾的内在要求,它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辟了新的问题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教学论;生存论;教学生活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一些研究缺失,如重视对观念世界的研究,忽视教学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探究”等。教学论研究陷入困境,出现危机。如何走出教学论研究的困境,这需要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此进行理性思考和解答。本文对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的必要性、研究的理论论域以及教学论研究生存论转向的意义与限制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希冀为教学论研究走出困境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教学论研究“生存论转向”的意蕴
由于学者视角差异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对“生存论”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侧重。但归结起来,主要包含这样的意思:生存论是关于^之生存(或生活)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是在理论层面对人之生存的深切关注、反思和批判,它重视人之生存的感性现实性、自成目的性、生存矛盾的消解以及生存意义的澄明,反对用超验的、终极的尺度外在地审视和裁定人的生存、生活的做法,反对用超历史的普适性规律抹杀和否定个体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做法,使人的生存实践真正成为本真生活。
笔者认为,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指以教学生活世界中师生的生存问题(或教学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把生存问题或教学生活本身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二是指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表达着对教学论研究的一种理性诉求,是教学论研究的应然价值取向(但不是惟一的价值取向)。其一,强调教学生活的属人性。教学生活是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外在于师生之外的抽象生活。因此,研究者要从感性的教学生活实践出发对师生生存问题给予应有的人文关怀,把教学看作是师生自我生成、自我完善以及生命意义不断创生的过程。其二,强调对师生生存问题(或教学生活)的反思和超越。生存论以澄清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为根本旨趣。人的存在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自在的存在使人处于在世的状态,而自为的存在使人处于超越之中,成为一种未确定性的存在,“此在总是作为它的可能性来存在”…,人总是不断地在选择、筹划自身,所以人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往往会失去本真生存状态而陷入异化和沉沦的非本真生存状态。为了返回人的本真生存状态,澄清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必然要对人的非本真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和批判。因此,研究者需要对师生的非本真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和批判,达到走向本真生存状态的目的,使师生生存意义与价值走向澄明。
二、教学论研究“生存论转向”的必要性
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走出教学论研究误区的理性选择,也是解决教学生活实践诸多生存矛盾和生存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传统教学论研究的缺失
唯科学主义成为传统教学论研究的根本方向,实用化、精确化、控制化的思维方式成为传统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观念世界。忽视生活世界。研究者往往将教学生活世界视为客观世界,是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的。研究者无须参与其中,也不用考虑现实教学生活主体以及教学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性,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关于教学生活的普适性原理和规律。这样一来,教学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事”和“情节”以及师生的生活体验被搁置一旁,具体的、每日发生的现实教学生活不可能成为研究者直接的研究对象而逐渐被研究者淡忘。研究者关注的教学活动,是抽象化的、典型的教学活动,是超越了具体生存时空的教学活动,是只存在于研究者头脑中的概念化的“教学活动”。传统教学论研究由于缺乏对教学生活的人文关怀,未能考虑教学生活主体的现实生存状态,因而只能消极地把握教学生活世界,用形而上的理论思辨代替具体的形而下的现象学探究。这样一来,教学理论研究走上“理论自证”的纯思辨的道路。
2.重视工具性价值。忽视目的性价值。教学生活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生命活动.不是价值中立的活动,而是价值负载的。也就是说,教学生活是师生价值实现的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命活动。然而,研究者往往侧重于教学活动的工具价值、手段价值,将教学活动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演变为“知识课堂”,不再是充满生命气息与活力的“生命课堂”。课堂教学任务也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这一层面。在笔者看来,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手段的性质,但它在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具有生活的意蕴。在教学生活世界中,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活动”只不过是他们“在世”中的存在方式、表现形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生活世界中所构成的“存在关系”先于“认识关系”,他们先是“依寓”于教学生活世界中,然后进行着其他活动(如认知活动、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师生的生命活动,内在地具有生存价值,它是教师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实现与意义充盈的过程。
3.重视简化性思维。忽视复杂性思维。简化思维在教学论研究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复杂多样的教学生活实践看作完全同质的、线形的、去情境化的“大写”实践。显然,教学生活世界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教学实践,正如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实际上,每一个教学生活实践就如同一个“实践场域”,“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教学实践场域”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多变的存在。二是将教学生活主体(如教师、学生)视为抽象化的、工具化的存在。教师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手段,是教学理论的消费者,它们是抽象化的、去个性化的存在。然而,师生作为现实的个人,不是无个性的、抽象化的、平均状态的人.而是不可化约的、不可替代的、具有个体差异的生命实体。因此,教学论研究的出发点是实际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
4.重视预定性思维。忽视生成性思维。教学理论工作者往往认为教学过程有一种先在的本质和固定的规则,其途径、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存在、先在决定了的东西,过程本质在过程之先。这种预定主义思维模式无视教学生活情境中的变异性、创新性、建构性等特点.以某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指导教学生活实践。然而,教学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成性世界,表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制度、教学规则等方面。各种教学伦理、教学制度、教学规则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指导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但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通过教学生活、在教学生活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
(二)改善和提升教学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教学生活世界存在着生存矛盾、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消解等生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改善生存质量创造条件。
1.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消解。追寻教学生活价值与意义是师生的共同指向和根本目的。然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教学生活就不再是师生人性的表达、心灵的对话与沟通,而更多地是在表达着教学技术、教学制度和教学规则。这样一来,教学生活意义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遮蔽或消解,出现了弗兰克所说的“生存虚空”状态。
2.幸福感的缺席、幸福指数偏低。通常来说,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核心指标。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的有机统一。教学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主要指满足感,即师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于自身教学生活状态作出的满意程度的评判。然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偏低,缺乏自豪感和成就感,出现“职业倦怠”、学习倦怠等不良现象。
3.身体:难以承受生命之重。从宽泛的意义上来看,身体不单指形躯结构(即生理性肉体),而是由生理、心理等融构而成的生命整体。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由于工作量过大,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此外,由于承受着“升学率”、“学生为本”、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沉重压力,导致教师的身体出现生理方面的疾病。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者对长春市14所学校2500多名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45.6%,其中某区属重点中学被调查的149名一线教师中,竟有51人患病,即该校授课老师中有三分之一在带病坚持工作。此外,就教师的心理健康而言,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国内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2.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教学生活世界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生存问题,迫切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教学生活真正成为师生值得过的幸福生活。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