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小学角色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开发研究(1)(2)

2017-08-27 05:18
导读:课题组在 “八五”期间,以上述历史文献为借鉴,一方面对挖掘开发出的角色教育资源进行反复论证与证伪,一方面又通过实验使角色教育理论第一次从

课题组在 “八五”期间,以上述历史文献为借鉴,一方面对挖掘开发出的角色教育资源进行反复论证与证伪,一方面又通过实验使角色教育理论第一次从有关母体理论中剥离出来,形成角色教育自己的基础理论:角色教育是通过小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承担、角色实践等过程,让儿童身临其境地体验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社会角色,培养其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角色能力,或通过儿童采择、扮演另一种社会角色体验其心理感受,从而形成某种职业习惯、改变对其它角色认识态度的一种以知导行的有效方法。角色教育实验表明,小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体验等角色模拟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对角色行为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关心体谅他人的情感.纠正某些不端正态度和行为,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理论之一。

二、运用科际整合法指导课题实践.通过实践开发探索角色教育应用理论

“科际整合法意味着,持有不同观点的一群人可以相互补益.共同创建一种比任何一个小组单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更有价值,更为综合的成果”。课题组运用科际整合法,以搜集到的国内外关于青少年道德研究的“生活德育论”、“人性化德育论”、“主体性德育论”等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导向。在对角色教育基础理论的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论证后,又对如下理论观念进行了全方位多学科的论证。具体包括:角色扮演使基础理论向实践转向、角色期待使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等阶段性研究成果。符合小学生德性由小到大、由认知到实践、由家庭到社会循序渐进的形成规律。是坐而论与起而行、科学化与实证化结合的道德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可化解‘德育首位与无位'、‘德育万能与无能'、‘大德育与小德育'等矛盾。在确认这一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挖掘其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一,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的载体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第二,其运作过程历经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第三.其内容是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组成;第四,在角色教育过程中角色扮演、角色认知、角色创新等是由低到高递进出现的。这种主体多元、目标一致、利益共存的,以类别为纬、以若干部门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运作的格局,使角色教育理论有了源于实验的科学依据和源于实践的理论基础。在科际整合法和课题实践的作用下,“九五”期间课题组研究总结出角色教育的应用理论:“角色教育是以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超越、角色创新和角色冲突等为方法,解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团体和个体相互影响个体行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新理论.使个体通过社会化体验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人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使儿童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运用理论研究法指导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成果探索角色教育开发理论

角色教育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对课题的感性材料和感性认知,进行归纳和演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在验证应用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学说。以及知行学说、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活动道德教育等理论资源.同时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原则。对课题研究取得的“凡是有角色的生活、有角色的活动、有角色的实践和有角色的体验的学生。其道德的形成和道德素质要比无角色的常规活动高出许多”这一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证。论证结果表明,这一阶段性成果产生的动因,源于个体(即学生)角色扮演的目的和利益与团体即(家庭、教师、社会有关部门)角色期待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需求、目的和利益的一致性。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需求、目的和利益的互动、互惠和共赢所激发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中关于理论与实践、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统一的关键要素。在这一关键要素的拉动下,“十五”期间,角色教育的开发理论应运而生,即角色教育是一种道德形成的新理论。通过个体的角色扮演、团体的角色期待、角色承担、角色实践和社会角色等角色活动,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角色动机、角色认知、角色品质,从而形成团体所期待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

四、运用报刊网络开放式评价法,保持角色教育理论的前沿性和实效性

所谓报刊网络开放式评价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报刊和互联网速度快、空间大、范围广等优势,对角色教育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开发理论进行跟踪鉴别和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多学科、多渠道、多形式的比较研究.对课题研究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在同类课题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做出科学的评价。比如 “八五”期间有关研究成果“角色教育----一种德育模式”和“角色教育新世纪的德育模式”,分别在《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3期和《吉林教育科学》发表后.课题组既收到了认同的声音也收到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原有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当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最快捷的信息工具时,角色教育的理论研究有了更广泛、更科学的评价平台。当“角色教育浅探”“小学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等理论和经验文章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后,互联网上立即出现了对角色教育研究的评论文章。课题组不时失机地抓住这一动态评价机制。从中吸取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当今道德教育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方法,不断地修正和深化角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方法。课题经网上多年运行实践,扬长避短,努力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使角色教育理论评价研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这种开放式评价法的运行,很快将课题研究总结出的角色教育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开发理论提升为角色道德理念。在运行方法上由过去的单向灌输,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行为所追求的共同利益;途径上由过去的施教者的单相思,到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体的企盼和需求;时间和对象的主客体上由过去的一阵子。自然的连线到从小到大、从学生到成人终身受益的一辈子;效度和信度上.则从道德渗透到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兴旺上。这种共鸣、共振、共效的效应,是角色道德论有别于其它道德模式的最大特色之一。“十五”期间课题组初步建起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开发理论和网上评价理论”四者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具有角色道德教育特色的理论体系。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构建了包括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和群众教师在内的教师队伍模式;构建了国家级课程中的角色教学模式和校本课程中的角色教学模式;构建了角色交换模式、角色实践模式、角色超越模式和角色创新模式等八种活动道德模式。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