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小学生角色教室实验 ”研究课题组借鉴知行学说、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活动道德教育理论中的角色教育资源,通过课题实验、课题实践尝试建立新时期具有鲜明特色的角色教育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开发理论和网上评价机制。
“小学生角色教育实验研究”,是全国德育先进校----吉林省临江市建国小学主持的“八五”和“九五”县、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该科研项目运行15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先后发表了理论文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少年报》《辅导员杂志》等报刊陆续发表了20多篇经验文章。1990年前后,学校党支部先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和中共白山市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被誉为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面红旗。随着媒体深入广泛的报道以及各级政府多次的表彰奖励.建国小学角色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已广为人知.但始终没有把“角色教育”整合成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理论体系。2001年,当角色教育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课题组对前十年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缺少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缺少开发理论和创新理论。我们感到,若想让角色教育这一道德教育模式得到理论界的承认。使其在新时期道德教育模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使其具备与角色教育相匹配的理论体系。基于这种认识,课题组把“十五”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角色教育模式构建”上,在整体模式的构建中又把理论体系的研究放在首位,作为“十五”期间课题研究的难点,其目的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角色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运用文献法指导课题实验。通过实验开发建立角色教育基础理论
课题组根据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产生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历史文献中的有关理论.对具有丰富角色教育资源的矿藏进行有效地开发,提取其中有价值的元素,然后通过课题实验的提炼、整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角色教育基础理论。
1知行学说中的角色教育资源
通过对历史文献认真研究分析发现,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我国孔子的《论语》、苟子的《劝学》一直到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都蕴藏着丰富的角色教育资源。 [1]根据知行学说.课题组在一个实验班选出10人进行实验:将10人分成知、行甲乙两个组各执一词开展辩论。就在两组各说各的理,相持不下的时候,一名男同学勇敢地走到主席台中间,用两手分别抓住甲乙组长的双手然后高高举起,全班同学见此情景报以热烈的掌声。指导教师指着高高耸起的四只手构建的“立交桥”因势利导地说,知行两组观点之所以能统一,关键是这“立交桥”发挥了衔接的角色作用。立交桥的角色就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角色,显然立交桥的角色要由建桥工人来扮演,而建桥工人又必须要具备应知应会技能和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缺少建桥工人有技术、有道德的角色,载车载人的立交桥质量不合格就会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就这样,学生、教师、课题组三者共同在知行学说中开发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角色教育资源。在这一自主开发过程中,课题组从实验中不仅看到了学生在角色承担中的主体意识和角色扮演中的主人翁责任;同时发现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仅能超越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还具有创造新角色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正如戚万学教授所讲“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要充分考虑并试图努力解决知、行统一这一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棘手的道德教育问题,就必须预制一种与认知主义互补的教育形式。这就是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教育资源
当把视野从国内文献转移到国外文献时,同样发现在上个世纪 20年代初期,皮亚杰、柯尔伯格等关于“道德在认知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人对角色的理解、采择和承担的新概念”。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赛尔曼在其《社会认知》、柯尔伯格在其《道德阶段和道德化》等著作中,关于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期待和社会角色等概念的论述,同样具有丰富的角色教育价值。课题组根据上述有关理论.在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和外校同年级的非实验班做了对比实验:让一名男生扮演一个乞丐在车站乞讨,同时在实验班选出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分别以军人、大学生、警察、干部、个体户的角色。非实验班十名同学以普通乘客的身份,陆续从乞讨者身边走过。结果是赋有角色承担的十名男女同学中有七人分别给了乞讨者钱或食品:而非实验班无角色的十名过路同学,不仅没有任何物质上的表示,而且行为和表情呈麻木状态。课题组从实验结果中看到“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实践”等角色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亲合社会的爱心和情感。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中的角色理论是角色教育可借鉴的资源之一。
3活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教育资源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模式之一的 “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理论”。对角色教育理论构建也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根据活动道德教育理论,课题组同样进行了对比实验:把《中小学生守则》第七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礼貌待人”作为三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考评内容。考评时间为四个星期,实验班的学生是以社会角色中的父亲、儿子、教师、校长为角色落实第七条内容,非实验班的同学和平常一样以学校普通小学生的身份落实第七条内容。四周后县督学把从社会有关部门考核到的情况和分数经过综合分析后,得出令人吃惊的结果:非实验班学生三项平均为65分,实验班即扮演儿子父亲等角色的学生平均为95分。而且做到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一个样。实验结果使课题组相信,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仅可以学到社会有关职业角色的技能和相应的职业规范,而且还可以主动获取一些社会职业常识。自主掌握社会职业角色生存的技能。由此可见,活动道德教育理论也是角色教育理论中可借鉴的有价值的资源。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