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1)(2)

2017-08-29 01:18
导读:──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

──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在学习动机上,对事物的变化机制有深究的渴望,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态度上,富有远大理想,耽于幻想,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他人所左右。

──在学习行为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喜欢出“新点子”,善于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见解,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我们之所以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并无意否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性、奠基性作用,而是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让学生成为既定知识的看护者、守护人,使前人的声音保存得“完好无损”。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继承”“守成”和“传递”,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掘与培养,这只会造就一批人类精神文化的“搬运工”,个体乃至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决不能以牺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代价,“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8](6)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应当竭力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随着知识的增加反而压抑甚至泯灭了人的创造性的倾向和状况。否则的话,“极有可能的是:受教育越多,受束缚也越多。”[9]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应该是激活、唤醒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火种”,而不应该成为“灭火剂”。知识的本义是服务于智慧的人生,而不是作为对人生无意义的材料或点缀品;人生绝对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知识,相反,个体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知识背后的智慧,在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客观上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力争做到“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涨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为了实现这一点,课堂教学必须“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认清这些任务乃是现代心理教育学研究最有成果的智力成就之一。”[10](188)

三、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一般有三种层次和水平:一是主动接受,二是自主发现,三是意义创造。其中,自主发现和意义创造层次的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一)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

以下是布鲁纳与他的合作者、数学家迪因斯对8岁儿童班进行一元二次方程“x2+2x+1=(x+1)(x+1)”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此可以了解发现和探究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加以运用的。[11]

实例】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种不同的板片,第一种是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x,称为“x2正方形”;第二种是一个长方形,边长分别为1和x,称为“1·x”或“x”长方形;第三种是一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称为“1·1”或“1”正方形。课堂上有许多板片,供学生拼凑。教师介绍完后由学生拼凑,以便获得相应的感性经验。

                       

       “x2”正方形   “1·x”长方形   “1·1”正方形

学生摆弄了一会儿后,教师开始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板片拼成比‘x2正方形’更大的一个正方形吗?”学生稍加尝试,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

接着,教师要求他们描述自己所做的工作。于是学生们就进行观察、思索、讨论,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提示或提问。最后,学生们大多都会说:“我们拼了一个大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x2’正方形板片加上两个‘x’板片和一个‘1’板片。”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标记法记录下来,“x2正方形”用“x2”表示,加用符号“+”表示,等等。最后形成了“x2+2x+1”的表达式。在讨论和思考中,学生还会有另一种方法来描述自己的工作,这种方法是从“边”来考虑的,即(x+1)(x+1)(学生如果想不到这种表达方式,教师要予以提示、引导)。由于两种表述方法表示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故可将二者等同起来,于是形成了等式x2+2x+1=(x+1)(x+1)。至此,一元二次方程式的一种因式分解模式便被“发现”了。

x2+2x+1=(x+1)(x+1)

这种知识和方法获得以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即不断地做出更大的正方形,并按照上述途径和方式建立起新的等式。经过多次摆布、标记,最终学生发现了代数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规律。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10](12)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

(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于这些“剧本”和“案例”,由于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就有可能不同。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视教材为“圣经”和“金科玉律”,不应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更为本质的东西,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积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大力倡导“创读”。对教师而言,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实例】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当讲到文章的主题是“赞扬母爱”时,一名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的异议:课文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小麻雀的妈妈,它也许而且极有可能是小麻雀的父亲,因为面对庞大的猎狗,父亲的力量会更大,更有希望战胜对手,把小麻雀救出来。这位教师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教了多年的教材,使用了多年的教参,众口一词的观点和见解,竟然被学生一下子问住了!令人欣慰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以他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判断这个学生的答案,也没有因为学生的观点与自己不同而加以歧视、摒弃和否定,而是充分肯定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这种课堂教学无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善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扩展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空间,赋予其“思想漫步”之自由,使其感受到学习及其成长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焕发出其生命的活力。对此,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上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相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决能力与团结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12]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新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代言人”到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13]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8](136—137)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11—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31.

[4]〔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38.

[5]张熙.论教师的实验意识和教育主体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69—72.

[6]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

[7]〔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1.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8—30.

[1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78.

[13]〔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10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构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