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师院校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关系探讨(2)

2017-08-29 03:53
导读:基础教育课改这一目标的实现非常需要来自教师教育系统的支持配合。因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受他们的

基础教育课改这一目标的实现非常需要来自教师教育系统的支持配合。因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受他们的教育观念、工作动机、所处环境等影响,并且和他们已经形成的教育思维方式、定势也有一定关系。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的惯性、定势要追溯他们在被培养阶段所受的教育。如果原来就读学校的教师都是用比较死板僵化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习得知识技能,就很难指望他们今后在工作中会重视让学生去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教师教育系统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现在和以后的学习方式,而且还对他们以后的从教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这些学生成了教师,很可能把那种教学方式继承沿袭下来。在教师教学方式中,“遗传”会显示其影响。事实正是这样,多年来我国许多师范院校教学过程死板僵化,课堂上教师一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匆匆忙忙地记,缺少研究因素、互动气氛和创新变化,学生对于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少了解和体验(教师没有示范),也缺少尝试(教师没有要求也没有给机会实践),习惯了知识中心,被动接受学习,一元评价的一套方式。创造性在中小学学生中缺失的状况与过去的教师教育有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需要教师自己有创造性。教师对旧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内化了,习惯了,教学中就缺少了探索、创新的设计和安排,按部就班。新课程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多元评价,教师走下权威的讲台,教师学生互动,使教学活动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等。要实现新课程对教师这些要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假如承担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任务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学方式有了普遍的转变,学生能在课堂内外了解到、体验到、尝试到那些新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接触的许多教师基本上都是新的教学方式的践行者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者,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多元评价就将写进他们个人的教育辞典。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师范生也会逐渐养成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和态度。

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促成者,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受动者。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识都有待进一步增强。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和力度最大的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院校不能只简单地应对,而是要作出全面的、尽快的、应有的回应。关于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一般认为,社会发展、知识(学科)发展、人的发展是几个重要因素。现在看来,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其他支系统课程状况的制约。基础教育课程变革了,高师院校的课程必然受到影响,需要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革新。然而如上面分析的那样,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革新,仅仅是高师院校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具体的回应,除此以外,还应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训练和增进新的教育技能,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全面培养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能力。也就说培养和培训教师的整套模式都要有变化,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基础教育相对接。

换个角度看,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不只存在一般的对接问题,回应的同时还有一个引领问题。现代教育观认为,高等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文化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职能。新课程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有重大变革,这不是依照既定图纸施工,几年内就可以完成的中小工程,而是一项需要较长时期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的大工程,复杂的系统工程,带有一定的动态性。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永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引领基础教育课改,则是时代赋予高师院校的一项教育创新的具体任务。对于基础教育课改,高师院校是重要的支持、保障系统,要做的事情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介入性支持,二是自身改造性支持。前者大体上可看做对于课改的引领,后者大体上可看做对于课改的回应。回应不等于引领,引领有时也是一种回应,但是它不是一般的回应。那么,什么是引领,高师院校对基础教育课改应当做怎样的引领?

已经有论者指出,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指导实践和实际操作,更为重要的是给人以精神与素养的熏陶、智慧与思维的启迪、思想与理念的提升。引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客观性(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创新性(提供有效的帮助);示范性(发挥辐射作用);实践性(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1]高师院校对基础教育新课改引领主要是指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上的指导,但不应局限于此,引领还包含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给予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高师院校内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各门学科专家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都是引领的条件。与有些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相比,高师院校积聚了一批教育研究人员,其学科构成与中小学学科相对应,并有一定的沟通渠道。可以说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是特殊的伙伴关系,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改比其他院校更有优势。

根据一段时期以来高师院校参与、介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引领需要有毅力、恒心。课程改革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全面展开,在高中这个矛盾更加纷繁复杂的阶段也开始实验、推进。目前,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课改态度不一而足,有偏于乐观的,也有消极观望等待的,不少人既有期盼、向往,同时又有担心、顾虑。一种担心是作为新课改的积极鼓动者,高师院校教育研究人员是否会在登高一呼,把中小学校长、教师引入课改之路之后,不与其风雨同行,放着许多课改后续课题不做,研究的兴趣和重心发生转移。如果这样,犹如把课改一线的校长教师悬在半空中,上不得也下不得。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疑虑乃至批评意见,这是对课改的领导者、设计者、实施者的思考力、意志力的严峻考验。应当说,即使是课改的领导者、设计者对于课改规律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次到位,课改中某些带有方向性的东西也并非一点不可以调整,至于达成课改目标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更是需要逐步研究,需要课改实践中多方人员总结提炼。从一定意义上讲,课改研究不仅仅是个人的研究旨趣问题,而且关系到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高师院校发展的定位,因此学校层面上的筹划、集结研究优势、投入更多智力资源,与研究者个人发扬坚持精神,将课改研究和引领进行到底,二者都很重要。

其次,引领需要真正沉下去。引领的基础是研究,全国重点高师院校也好,地方高师院校也好,谁没有沉下去,谁就没有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的发言权。应该说,本次课改一开始高师院校的研究人员就比较注重深入中小学课改一线,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展开合作对话,在合作对话中指导课改并开展课改研究,但是用一种“先知”的口吻宣传和指导课改,使一线教育实际工作者在新课改面前丧失发言的信心和能力的情况还存在,关起门来研究课改,或匆匆行走于中小学,坐在主席台上,从不深入课堂指导课改的情况还存在。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一般来说理性色彩比较浓郁,注重系统性,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必须是很实在的。在以后课改的攻坚阶段,高师院校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与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研究互动、互补显得格外重要,专门的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小学一线工作者之间应避免产生“生产—消费”“传递—接受”的单向关系。

再次,引领者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本次课改弥漫着一种对社会活动主体──人的关怀气息,对人的关怀也包括对教师的关怀。新课改不仅始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同样要关心每一个教师的发展。高师院校的课程研究者首先接触到的可能不是中小学学生,而是中小学教师。因此与一线工作者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是开展课改工作的基础,也是引领的前提。来自高校的课改研究人员的教育理想以及研究动机、研究态度如何,都会对一线工作者课改意识产生影响。例如,功利主义的态度、求全责备的态度最容易对教师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伤害和动摇。

概括地说,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改就是要以先进的课程理论昭示人,以带有可操作性的课改思路和有一定事实佐证的材料说服人,以丰富的教育智慧启迪人,以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人。

参考文献:

[1]沈小碚.关于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55—5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改试验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