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历研究的内涵、流程和实现条件(1)(2)

2017-08-29 03:53
导读:(三)主讲教师的教案与记录 主讲教师的记录应包括四个教案和三份记录。具体如下。 教案1 主讲教师提供的原始教案(课前计划) 课前计划应该包括以

(三)主讲教师的教案与记录

主讲教师的记录应包括四个教案和三份记录。具体如下。

教案1 主讲教师提供的原始教案(课前计划)

课前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基本分析(含学习者分析、教师资源分析、教材分析、现有课程资源分析等);教学目标分析(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现有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分析);教案及其编写过程(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工作,要求有时间、地点、过程、各位教师的见解等,特别强调对其依据的记录,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意见)。

记录1 参与式评判意见

教研组对主讲教师提交的教案进行参与式评判,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主讲教师对这些意见进行记录和分析,并融进自己的新教案。

教案2 修改后的教案

在教案1的基础上,根据记录1中所提的意见进行修改的教案,使记录1中的集体评判和自我反思在教案2中得以体现。

记录2 心路历程

主讲教师将修改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具体记录的内容有:教案1有哪些不足?教研组提出了哪些意见?这些意见哪些是可以吸取的?教案2中采纳了哪些意见?为什么采纳这些意见,教案2中是如何采纳的?与教案1相比,教案2有哪些进步?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教案3 实施的教案

课堂中实施的教案,即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描述。主要内容有:过程实录,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时间分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实际所用时间;调整记录,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临时改变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所作的调整及其原因;课堂管理(课堂规划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等的记录。

记录3 教学活动的分析与反思

教研组在课后对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反思。具体内容有: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合作反思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反思(主要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何建议,对这些建议的态度与具体落实措施,对自己有何帮助,哪些地方可以供自己以后上课时借鉴等等);记录整个教学历程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启发;困惑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感想。

教案4 最后修订的教案

根据以上几个环节,对教案3进行修订,使教案趋向完善,并将其存档。

(四)参与教师的记录

教历研究强调在帮助同事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因而要求参与者记录自己参与过程中的活动、感想及思考。每个参与的教师都应真实地记录在每次教研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思考。分析主讲教师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寻找问题的原因并提供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同时反观自己的强项与不足,提出改善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根据这些材料建构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这是教历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与教师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可以是散漫的、随意的,这类似于课后反思,但不一定局限于教学事务,也可以是涉及其他方面的,因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唯有对自己的发展历程有个全面的认识,教师才能更快地、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成长。

三、教历研究的实现条件

(一)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人有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的动机。“自我超越”是指个体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精力,培养耐心,客观地观察现实,以实现个人心中最想达成的愿望。在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就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比如说,在“教案时代”,教师非常重视“教”的构思,成为教参“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这样的教案所描述的只是从师到生的单一流向,没有师生、生生的多向沟通;所记录的流程仅仅是教师的意愿与设想,没有学生的选择、理解、质疑,只有被动的接受,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记录。教案所反映的是教师的单向传递和经验传授,是一种教师的单边作用。从这一角度说,教师要实现从“单向度”向“多向沟通”[2]的转变。

(二)完善学校的相关政策

教师的发展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学校环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这个环境并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学校予以创造,需要一系列的学校政策来完善它。首先,要建立起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科研制度,校长要把科研当作分内事,学校的全体教师也都会参与到研究的行列中来,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将有力地促进校本科研风气的形成。其次,学校要建立积极的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科研自信心。同时,开拓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的校内外畅通的渠道,使教师能从多种渠道获得教育资源、信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教师评价,要本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要求,依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把教师从事校本科研的工作和业绩与教育教学工作一并列入教师的评价内容。

(三)构建“研究共同体”

教历研究是对“教育行动”的研究。“教育行动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由特定的教师对其学生采取的行动,又要使作为行为者的教师在行动过程中获得理性的自觉,故这种研究不能不以参与研究的教师为主体。”[3]但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有限,教师个体的研究一般较难取得成功。而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集体性活动,在教师与教师合作的共同体中,可以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而且在教历研究中,教师需要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因此,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4]在这一研究共同体中,必须建立科研平等对话、合作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能够让教师经常进行研讨、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教师个体一方面向集体贡献自己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他山之石”,这些“他山之石”对教师发展的社会化、教学工作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成长均有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3.

[2]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1,(1):23—28.

[3]陈桂生,胡惠闵.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

[4]Glatthorn,Allan A.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7,45(3):31—3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师院校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关系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