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新课程实践的辩证观(1)(2)

2017-08-30 04:56
导读:新课程实践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这就要求新课程实践要尽最大努力增大成功的几率,降低失败的风险。同时,新课程实践也是受多种因素影

新课程实践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这就要求新课程实践要尽最大努力增大成功的几率,降低失败的风险。同时,新课程实践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多个环节的复杂工程,要求耐心细致。这些都决定了新课程实践必须稳妥进行,体现渐进性特点。比如说,新课程实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实践中克服原有习惯的阻碍,发展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技能,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逐步达成,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我们忽视这种过渡性,对教师提出过高要求,强迫他们仓促上阵,其结果难免费力不讨好。所以在新课程实践之初,我们有必要先做一些细致的准备和铺垫性工作,以处理好新旧过渡。在新课程实践中,应该有章有法,行动前后衔接,措施首尾相承,步调循序渐进。值得注意的是,渐进性特点虽然反对急躁冒进,急功近利,但也反对故步自封,畏首畏尾,拖拖拉拉,无所作为。

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课程开发者与实践者来说,面对新课程,每个人都是新手,大家需要边干边学习边探索。先是从某个部分或某一点开始,一点点地向前推进,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积局部为整体,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实现整体的突破。这就是新课程实践的积累性特点。基于这种特点,我们应防范在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猴子搬包谷”的现象,即只顾一味向前推进,而不知道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新课程实践中,渐进和积累是一致的,而积累和跨越也是相反相成的。渐进为积累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这正如细雨绵绵才能渗透土壤。而积累又为渐进式的前进提供了动力。没有积累,难以有跨越;而每一次跨越,都是对积累的质的总结。所以新课程实践要真正实现跨越和质变,就必须先有渐进和积累。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要求新课程实践要以适应性条件为前提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理一旦越过了它的适用条件也就变成了谬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对任何真理的运用都要考虑其适用条件,绝不能搞一刀切。就新课程实践而言,在贯彻新课程理念和理论的实际操作中,也必须以此方法为指导,把条件适应性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

首先,新课程理论的运用要考虑国情。从新课程理论的衍生来看,它较少源于本国的课程实践,更多的是对国外的借鉴。如果不考虑国情,机械搬用的结果就难免水土不服。比如,就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来说,西方国家通常是小班上课,而国内多是大班上课,这不同的条件决定了合作学习在方式和操作上应该有所差异。而就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来说,由于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学生个体自主性,合作性要求可以说是对其有益而必要的补充。我们素来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主张团结合作,而学生的独立性极其缺乏。所以合作学习对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中国学生来说,过分强调互助合作或许反会增加其依赖性,因此强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也许更符合中国国情。

其次,新课程理论的运用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生的差异。要有地域条件观,学校差别观,学科界限观,学生层次观,年级差异观等。比如,由于新课程实践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所以那些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先行动起来,教育水平较低的地方可以随后跟进。又如同样是探究学习,就不同难度的任务来说,过分难的任务适于教师讲解,较简单的任务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而中等左右难度的任务最适合让学生探究学习。再如,情景化教学,对处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很有必要,而且也会看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所以它应该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对已完全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其运用则应有所降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情景化教学要渐渐地去情景化,因为教学既有适应学生水平的一面,也有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要求,情景化教学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对于新课程实践者来说,在运用理论于实践、借鉴他人经验时,应该有条件适应性考虑,既不要不顾实际情形、全盘照抄,也不要削足适履、消极迎合理论。在对实际课程条件进行分析后,实践者需要对课程理论作一些创造性转化,以适应实际的课程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新课程理论于实践之中。

五、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新课程实践提供多向整合思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脱离联系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某一事物的发展总会受到许多其他事物的影响。对新课程实践来说,我们应该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从多个方面支持和充实新课程实践,推动新课程向前发展。由于联系是多样的,因此整合也是多向的。此处笔者仅就新课程实践的支持力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略作一分析。

在新课程实践中,需要扩展和整合支持力量。有人说,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每一个与新课程有关系的人都应该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袖手旁观,或在高处指手画脚。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行政机构、家庭社区、文化传媒等都与新课程能否有效实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应该分担责任与任务。同时,我们需要对各方提供的力量进行整合,形成一股合力。比如,课程专家应有“田间工作”的意识,把理论指导落实到现场;学校领导应坐镇课改一线,根据实际做好统筹安排;行政机构应该高屋建瓴,提供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文化传媒也不能置身事外,应对新课程进行客观的宣传和及时报道。

在新课程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内容。如何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同样可以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指导。首先是用它去发现课程资源,只要用联系的眼光看事物,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和资源。比如,一次比赛,一次参观,一次失败,都可以收集起来挖掘其中的课程内涵。笔者认为,不是没有课程资源,关键是人们是否在用联系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一场罕见的大雪,如果用孤立的眼光看,也不过是一场雪而已。但有心的教师发现了它的价值,通过组织学生赏雪、咏雪,学生在欣喜、感叹和思索中上了难忘的一课。由此我们可以说,联系的眼光可以帮助发现更多潜藏课程资源的机会。如果没有联系的眼光,就是机会到你身边,你也把握不住。其次是用联系的思想组织课程资源,人们平时偶然得到的课程素材多是零散和不系统的,难以形成内蕴丰富、涵义深刻的材料。所以还需要在这些素材之间发现联系,并进行整合提炼,以形成更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综上所述,辩证法思想对新课程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课程实践者应该自觉地接受这种科学哲学的指引,以辩证思维去认识和处理新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动新课程向前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继承爱国传统(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