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1)(2)

2017-08-31 03:05
导读:3.1 在 体育教学 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
3.1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3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4 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5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代写毕业论文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洪宝.论体育锻炼与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4(4):256-257.
[2]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44-46.
[4]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康效应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4-145.
[5]李聪英.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4):73-75.
[6]王树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2):14-1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恢复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公正性(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