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恢复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公正性(1)

2017-08-31 03: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恢复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公正性(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90年代,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90年代,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制订了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造就世界一流大学之类雄心勃勃的国家目标。与此同时,在教育的目标和手段之间、教育的规模与品质之间、教育重心和价值的平衡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其中既有外部的,也有教育自身的;既有体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弊端,也呈现一些新的动因。

现代教育始终有相辅相成的两翼。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振兴经济、发展科技之类强烈的国家功利价值;同时,教育作为“人”的养成,又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它主要是通过文科教育实现的。以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发展科学技术为目标的新中国教育,始终面临一种考验:能否在发展科技教育、专门教育、精英教育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两种价值的冲突在新的世纪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因而,在我看来,当前中国教育真正重要的任务,是在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和文化更新,促进教育制度的开放和多元化,提升和改善教育的内在品质,恢复教育的人文性和民主性,保持教育的公正性,从而真正建立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教育的“现代性”。

学校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流失

80年代国内文化讨论的热点之一,是关于现代中国的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这一讨论并没有过时,今天看来,其现实性可能比当时更为强烈。如果不拘泥于学理和术语,从社会生活的现实来看,说当今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中,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已经占压倒性地位,大致是不错的。自50年代教育被纳入高度专门化、技术化的轨道,重理轻文、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早已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导致社会的价值感、道德感的普遍降低,许多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片面偏狭,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教育、文物保护、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的偏狭的教育所收获的冷酷回报。当今各级管理层中工程和科技专家一统天下,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均为理科出身,都是历史上未有的。自然,这种种表现,与其说是科学主义,不如说是技术主义、工具主义更为恰当。

与西方科学主义的兴起对人文主义的挤压不同,中国现代教育的“非人文化”有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由于近代中国险恶的生存环境,舶来的西学在发展之初就被视为自强图存的“救国”之用,乃至救国之“急用”。清末的新学主要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早期的大学从洋务运动中培养实用人才的外语学堂、武备学堂发展而来,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背景。1949年之后,在冷战格局下,以迅速实现工业化、赶超西方国家为目标,这一历史情境重新呈现出来。新中国教育的重建以苏联模式为楷模,以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科技门类为主,出现了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工程技术教育轻文科教育、重专门教育轻普通教育的明显价值偏斜,奠定了“重理轻文”的格局和精英主义的发展路线。新中国在50、60年代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系统,而面向全体儿童的《义务教育法》却迟至1986年才颁布。工程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削弱文科为代价的。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至1953年院系调整后,下降为14.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1],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比例通常在20-50%之间)。

当时对文科教育的削弱和贬损,不仅出于对经济功利的片面强调,也出于对它“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否定。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新闻学等许多学科、课程在院系调整中被取消。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将教育视为直接的意识形态工具,在文革中教育则被明确宣布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80年代,新的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从为政治服务转而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一种很有限的进步。教育仍然处于一种从属、依附的状态,仍然被国家垄断和统制,被赋予极强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性、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仍然无从建立。在经济至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炽烈气氛中,在文件中被确定为“战略地位”的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却只是“略占地位”,90年代,甚至出现了教育投资逐年下降的反常现象[2]。

在强调经济建设的时代,虽然教育高度政治化的面貌已大为改变,但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对中小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成人中进行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的基础文明教育的倒错仍是普遍现象。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的文科课程仅仅是三门政治理论课[3],与以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为旨的广博的文科教育精神相异甚远。近年来,教育内容虽由政治理论扩大为德育范畴,但仍狭窄单薄。由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资源中断已久,大一统意识形态文化的影响正在降低,学校教育人文内涵流失、教化作用不断衰微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世纪之交,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急切追赶、以在技术层面上与西方国家较量的历史情境再一次呈现。主流话语中弥漫着强烈的科学崇拜,将科学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科教兴国”成为新的流行口号(有人指出这一口号将科技置于教育之前潜含的价值偏斜)。无论中小学的创新教育,还是重点大学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追赶,重心都在科技。在各级教育中,对英语、计算器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强调和倚重,是文化价值失衡的新表现,英语能力几乎成为衡量学问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中文水准反而无关紧要。与此同时,无论对核技术、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食品,社会舆论往往一片喝采之声,科技知识分子几无必要的警惕和忧患。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项目则继续强化着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思维。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专长研究视野下的智能观(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