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数学课程内容表征的分析框架(1)

2017-08-31 05: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数学课程内容表征的分析框架(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数学课程内容表征包括内在表征和外在表征;代写论

摘要:数学课程内容表征包括内在表征和外在表征;代写论文 内在表征主要有三种:逻辑式、心理式、教学式;外在表征主要包括数学语言、自然语言、文图结合等。数学课程内容的不同表征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教科书。课程内容表征多样化,包括外在表征的多样化,应该成为我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课程标准;内容表征;内在表征;外在表征;数学教科书;表征多样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l] 并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分三个学段(而不是分年级)规定了课程内容和目标。这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也为许多省市和地区编写不同风格的数学教科书,彻底打破过去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纲一本”格局留下了广阔的空问。在数学课程内容确定之后,教科书编撰者就必须研究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或表现形式,即课程内容表征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一、课程标准与数学教科书
《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代写毕业论文 它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但是,这些课程内容首先必须经过编撰者的“教学法加工”,以教科书这样一种载体或媒介呈现出来,然后才能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得以实现。数学教科书,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它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内容,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材料,并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学生学习有关知识或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因此,数学教科书不仅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内容,还要向学生展示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如何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从模仿经由独立思考到创新的转变。它所蕴含的智力因素、文化内涵以及价值观,都会对学生韵个性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那么,数学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对此,郑毓信先生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中说到:“就‘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关系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即‘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工作有着明确的规范作用:前者不仅具体地规定了教材应当包括哪些内容,而且从总体上指明了教材编写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过强的规范性不能不说是我国数学教育乃至一般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病。[2] 应该说,这只是观察者站在“课程标准”立场上对两者关系的一种单向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换一个角度,站在教科书的位置上,我们就可以有另一种不同的认识:数学教科书是编撰者对数学课程标准或者主要地是对课程内容的表征。而前面所说的具有限制意义的“过强的规范性”就转变成了具有开放意义的“创造性”。我们认为,建立课程内容与教科书两者之间的表征关系,实现这种视角的转变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第一,课程内容表征的内涵比过去人们在编写教科书时所要考虑的观念更加丰富,并具有统帅作用。第二,它揭示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之间的被反映和反映关系,突出了教科书编撰者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充分表现编撰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克服了教育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层卡一层”的现象:大纲“卡”教材,教材“卡”教师,教师“卡”学生。第三,数学课程内容的不同表征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教科书,有利于建立教科书的动态观念和差异观念,有利于教科书的多样化,从而克服了教科书的传统意识,即数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至高无上”的不容置疑的“范本”。当前,我国教科书“一纲多本”正是不同编撰者对数学课程内容的不同表征。显然,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教科书编撰者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反映了编撰者的专业修养和学术水平。同时,数学课程内容表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制约着学习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美国学者研究发现,知识内容的不同表征对学生学习有明显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学教育界在课程内容表征及其相关问题上的研究尚不够活跃。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课程内容表征的维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讨论数学课程内容表征时,我们也可以作类似的思考。具体地说,数学课程内容表征的分析需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根据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与内容,选取相关的教学材料。第二,在选取材料之后,要对课程内容和相应的材料进行逻辑结构上的组织与编排,并进行教育心理分析。第三,每一个课程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材料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1.内在表征。过去,根据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材料的问题没有突现出来,主要是因为数学教科书的“一纲一本”,人们没有比较、对此的认识也就不会深刻。现在这个问题则显得较为重要。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数轴”部分,人教版[4]在第10页选用的“问题情境”就与华东师大版[5]第22页和北师大版[6]第34页所选用的材料有明显不同。这种不同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意愿和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们就要对教科书所选取的材料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适切性进行逻辑分析和心理分析。在选取材料之后,课程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进行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文本——教科书,才能为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地,这种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还必须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形成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内隐性的教学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说学习要“循序渐进”,其中的“序”不仅指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也意味着相应的教学结构。由于这三种结构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必须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学科逻辑和教育心理学分析才能把握,故称其为课程内容的内在表征。简单地说,它就是内隐于教科书文本之中的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和教学结构之形式。综合博辛关于教学材料组织的观点,[7]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内在表征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逻辑式:它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组织课程内容或材料,注重逻辑顺序,有条不紊、纲目井然。如过去常见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就属于此种形式。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新数”运动的数学课程就主要地采取了这种逻辑结构形式。第二,心理式:它主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来组织教学材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学式:它根据学科体系和学生心理两方面的需要与可能组织课程内容和材料,其中必然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它是逻辑式与心理式的协调和融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科书所采取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形式。<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其中就包含着一定的教学结构与方法的隐性规定。当然,我们对内在表征作出这三类划分,并不是否定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联合作用。事实上,在教科书编制实践中,它们必须是相互配合与协调的,而且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实施形式,如“混合式与分科式”、“螺旋式与直线式”、“过程式与结论式”、“演绎证明式与适度说明式”等。[8]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层次性,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课程内容的内在表征通常采用“螺旋式”和“过程式”。我们考察了北师大版、人教版两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发现它们都采取了几何和代数的“混合式”表征,有些具体内容的呈现也确实存在不同。如北师大版将“整式”分为七年级上、下两个阶段,进行螺旋式编排。人教版则先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中渗透简单的“整式加减”,便于后继知识学习,然后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整式”作系统性阐述。我们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确实应该在课程内容的内在表征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一纲多本”中“多本”的实质就是内在表征的多样化。可见,数学课程内容的内在表征将会成为教科书编撰者的思维热点。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简析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结构与数学理解(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