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研究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在课改的背景下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虽然课程与教学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们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学内容”和“怎样去教”是无法分离的。所以任何一次教育改革必然要包括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课程改革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的自然延伸与必然阶段。它把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认同的新观念、新目标、新要求以课程的方式整合为系统标准确定下来,成为教学的依据。所以说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十多年来由于社会的需求不同,理论背景的变化,改革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定位不同,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从混合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80年代初)即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处于一种疏而不离,混沌模糊的阶段;到课程论相对独立阶段(21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课程改革从想超越却又“心有余力不足”的教学改革中独立出来;直到现在的整合阶段。让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重新走到一起,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合”的境界,走一条相互整合的道路。也就是说要想让这次课程改革真正进行下去,必须让课堂里进行的课程不再只是文本和教科书,更重要的是要张扬其中蕴含着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具体目标是: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以上的目标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1、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时,新课程更加关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个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这三维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关键。
虽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但是与知识、技能目标相比它更重要,因为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的问题 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部分,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可持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即使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且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板情感在学习,通过目标的实施让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学生热爱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也就自然增强。
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可测,所以在实现的方式上也难以靠一节课或一个阶段完成,而且靠讲授也难以达到,是一个熏陶、体验、积累的过程。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中“生活中的数据”一节,突出了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经历搜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再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所以过去的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真正把情感、目标加以落实,也显得难以把握。所以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观念,要打破常规,让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实质和教学行为。也正因为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是光能通过讲授能达到的,所以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实现讲授型和探究型教学方法的结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还要关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当前,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